沃恩•威廉斯的《大海交响曲》(A Sea Symphony)作于1903至1909年,是作曲家的第一交响曲,有时直接称为“第一交响曲‘大海’”。带有合唱和独唱。四个乐章中的四首诗均由作曲家本人选辑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
全曲总长度超过一小时,是沃恩·威廉斯的交响曲中最长的一部。
这首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海浪百舸之歌
- 第二乐章:夜里独自在海滩上
- 第三乐章:谐谑曲:海浪
- 第四乐章:探索者
创作历程
沃恩·威廉斯是1892年在剑桥接触到惠特曼的诗歌的,引荐者是当时还是学生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那正是惠特曼去世的前一年。
1903年前后,沃恩·威廉斯就开始谱写关于大海诗歌的乐曲了。最初的名字是“海之歌”,然后被改成了“大洋交响曲”,最后定为“大海交响曲”。这部雄心勃勃的作品用去了作曲家六年之久,当然这六年间也诞生了其他作品,比如一些艺术歌曲、三首诺福克狂想曲、一部弦乐四重奏等,沃恩·威廉斯同时也收集了几百首英国民谣,修订了新的英国国歌,还去巴黎追随拉威尔学习了一段时间。他首先借用惠特曼诗作的曲子是为合唱团与交响乐团所写的《朝着未知的地区》,该曲1907年在利兹音乐节上首演了,从此建立了沃恩·威廉斯在同代作曲家中较高的声誉与地位——尽管他本人还对此远远不满足。
《大海交响曲》的孕育过程是艰难而执着的,这段时期我们仍可以在今天留存于不列颠图书馆的手稿中窥得一二,谐谑曲和慢板乐章“夜里独自在岸边”是最先被谱写的,接着才是第一乐章与终曲的片段。在慢板乐章较早的一个版本中,男高音代替了我们所熟悉的男中音。一个为男中音和女声合唱所写的慢乐章“舵手”在1906年被谱写了出来,但后来被弃而不用了。其余片段都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
首演
1910年10月12日正好是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的三十八岁生日,当天,在英国的利兹音乐节上,沃恩·威廉斯指挥首演了本曲。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曼彻斯特卫报》当时评价道:“无可否认,这场将绚丽诗篇转化为音乐的演出将沃恩·威廉斯推入了第一流英国作曲家的行列。这部体现了英国航海传统和民族海洋情结的交响曲无疑是关于大海的乐曲中最伟大的一首。”人们一致赞同,这首交响曲很好地表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英国人对大海的感情。
赏析
音乐与惠特曼的诗篇共同向我们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同时更震撼我们的还有人类灵魂在海上追求自由,向无尽处挑战的那种勇气。
第一乐章开场处,铜管嘹亮地合奏,合唱团发出狂欢般的呼号:“看呀,这大海!”随之而来的,是管弦共同展现出波澜起伏的海上画面,来自不同民族的船只在与海浪搏斗。开端处的主题通过几次变换,以不同的色调描绘出大海在不同时刻所呈现出的景象。男中音独唱者以醇厚的嗓音表现出了水手的思绪,或担心,或勇敢,又或者义无反顾。女高音独唱者引入了主题“人的灵魂”,合唱团用相对低沉的嗓音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段落“他们继续履行着天职”,第一乐章就在欣喜若狂的颂歌“人的欢欣超越了死亡”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首具有沉思气质的夜曲,男中音和合唱团共同歌咏出了“浩瀚的相似性”,这是指大海与宇宙之间有着那么多的共同点和联系。
第三乐章谐谑曲则描述了惊涛骇浪时人们内心的紧张,一艘优秀的航船一面颤栗着,一面从波涛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硬是冲出了一条自己的航道,所以此时的情绪是紧张与狂喜并存的。这首谐谑曲后来也被公认为是音乐节时合唱团体展现自身声乐技巧的最好曲目之一。
第四乐章,终曲,是整首交响曲中最漫长、最具挑战性,同时也最伟大的乐章。它以一段令人着迷的幻景开场——“行星正在太空中遨游”,紧接着的是带有伤感色彩的、连续不停闪现的重现部,讲述了人类如何被创造出来,当唱到“诗人配得上他的名字,上帝真正的子嗣啊······唱着他的歌曲”时,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女高音和男中音独唱者此刻需要承担的,几乎就是一场歌剧中高潮部分的二重唱了。与普通歌剧不同的是,第四乐章中的哲学意味和宗教精神的力量更为充沛,当女高音唱出“哦,上帝,给我洗礼吧!”,人性中那些博爱的因子已经在观众和演唱者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紧随其后的是最长的一段“航程”:“噢,灵魂啊,请起锚吧”合唱宏亮的声音震破了天际,他们恳劝人们“只为深水而掌舵”,作为强有力的肯定,独唱者唱出了“继续向前航行!”的呼喊,合唱团也动情地作了回应,整首乐曲之后就走向了寂静的尾声。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渐渐在我们的耳中淡去,这首“大海”交响曲也在深不可测的海之尽头消遁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