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迷多半是从某作曲家的某部作品而进入这个殿堂。就我而言,这位作曲家是肖邦。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有一档颇受欢迎的节目——《诗与画》(方雨桦、曹可凡主持),我特别爱听它的背景音乐。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片段。
今年早些时候,好友——香港大学特聘教授伍淑贤女士送我一张玛莎·阿格丽奇弹的肖邦《前奏曲24首》(Op.28,DG1975年10月的录音)。《前 奏曲》极为精致,其中10首的演奏长度不足1分钟,9首刚超过1分钟。这24首作品是肖邦在1837年至1838年间断断续续写成的,基本上每一首都有一 个独立的音乐构思。其中有14首是明快之作;有7首听来痛苦、愤懑和狂怒;另有3首充满悲伤。而最著名的是第15首 《雨点》,是古典音乐中短作品的典 范;在肖邦的时代,交响乐、奏鸣曲占统治地位。因此这些篇幅短小、诗意浓郁的《前奏曲》在当时就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前奏曲》尽管短小,却是音乐史上惊 世骇俗之作,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家能在短短几行乐曲里写出如此集中凝练、个性鲜明的钢琴作品。爱尔兰诗人王尔德曾说:“弹肖邦的作品,我觉得自己在为从未犯 过的罪孽而抽泣,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悲剧而哀痛。”
巴赫是肖邦最尊崇的作曲家之一。有 史料证实,1838年肖邦在马约卡岛度假,随身便带着巴赫的著作《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而他的《前奏曲》正是在度假期 间加以润色、最后完成的。和他的《练习曲》一样,肖邦的《前奏曲》演奏难度极高。时下演奏家都是将24首一气呵成弹完的。我们在后世作曲家如斯克里亚宾、 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的《前奏曲》中都能感受到肖邦的影响。
我特别喜欢玛莎·阿格丽 奇的演奏风格——不哗众取宠,不追求歌唱效果,以她特有的极其自然的流畅风格来演绎作品。听肖邦的《前奏曲》,没有哪一首最好听,只有一首比一首更好听。 有人试图研究肖邦的《前奏曲》究竟是为什么乐曲作“前奏”,最终得出了一个富于诗意的结论——《前奏曲》是肖邦为我们“无穷无尽的世界”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