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Symphony No.5 in c Minor "Fate" Op.67,创作于1804-1808(中间曾一度中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这是一部充满活力,又“热望未来”的作品,被国人称为“命运交响曲”,仅仅是因为贝多芬在乐谱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全曲以特别的四音符“短-短-短-长”主题开头:
《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尤其是这个特别的主题,在全球众所皆知。该作品的元素也在流行文化中被多次改编,比如出现在迪斯科及摇滚乐的其它新型态乐风中,以及电影和电视里。
介绍
“命运”可谓交响曲之冠,当然这是在名气方面,其登上音乐会的频率之高,被人们熟悉的程度之深是其他交响曲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表现出来的“天人交战”的主旨前无古人,这也只有贝多芬这个“带来上帝火焰”的人才能创作出来,这是贝多芬的“奇数号交响曲”之一。贝多芬的交响曲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奇数号的交响曲(3为“英雄”,5为“命运”,7无标题,但是其优秀程度不逊于其他任何一部,9为无限伟大的“合唱”),被认为比偶数号的交响曲优秀,后来经过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点拨”,人们意识到了第六交响曲(田园)的价值,这个说法就不了了之。
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这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 “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
这部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音乐的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挥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紧张不安。第二主题是抒情性旋律,温和舒缓,然而,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再次袭来,斗争的画面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展开。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在流畅的行板上,第一主题深沉安详,蕴含着内在的热情,这个旋律是从民间歌曲改编成的。第二主题是具有号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第三乐章是别开生面的谐谑曲,分为主部、中部和再现部。这个乐章又展开了两种力量紧张冲突的广阔场面,这是人与命运的最后搏斗。主部音乐中两种矛盾因素形成对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这时,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但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基本主题与命运动机轮流呈现,冲突更加明显。最后,命运动机占了上风。乐章的中部晦涩的小调式转成开朗的大调,精神为之一振,人间的欢乐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第三乐章在凯旋的欢腾气氛中直接过渡到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这首交响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柏辽兹把其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为歌德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塌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演出后,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这便是对这部交响曲最恰当的评价。
乐章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BEETHOVEN: Symphonie No.5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创作于1804—1808年(中间曾中断,创作了《第四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全曲分4个乐章:
- 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
-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
-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
-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这首作品不光要听气势、力度,更重要的是节奏的对比与变化。
赏析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至1808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自首演之日起,《第五交响曲》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当时,E·T·A·霍夫曼将这首交响曲称作“当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东亚地区,该作品有“命运交响曲”的别称。
全曲以特别的四音符“短-短-短-长”主题开头:《第五交响曲》,尤其是这个特别的主题,在全球众所皆知。该作品的元素也在流行文化中被多次改编,比如出现在迪斯科及摇滚乐的其它新型态乐风中,以及电影和电视里。
背景
创作
《第五交响曲》的酝酿时间很长。作品的最早构思可追溯到其《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之后的1804年。但是,此后贝多芬多次中断《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而去写别的曲子,包括第一版的《菲岱里奥》、《热情钢琴奏鸣曲》、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号交响曲》以及《C大调弥撒》。最终,《第五交响曲》在1807年至1808年间完成了创作,与《第六交响曲“田园”》一同问世,并同场首演。
此时的贝多芬三十多岁,生活正被日益严重的耳聋困扰。同一时期,拿破仑战争爆发,奥地利政治动荡,1805年拿破仑的部队占领了维也纳。
首演
《第五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这场极为庞大的音乐会演奏的都是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并且由作曲家亲自担当指挥。整场演出时长超过四个小时。两首交响曲的名称与现在相反:第五编号第六、第六则编号第五。节目包括:
- “第五交响曲”,即第六交响曲
- 咏叹调: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调弥撒“荣耀经”(Gloria)乐章
- 第四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亲自演奏)
(中场休息)
- “第六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
- C大调弥撒“圣哉经”(Sanctus)、“奉主名而来”(Benedictus)乐章
- 合唱幻想曲
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剧院
首演音乐会时的环境与条件并不理想。当时,乐队没有演奏好,他们在演奏会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错,迫使贝多芬停下重新开始。此外,当时演奏厅极冷,观众因为节目太长而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会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不过一年半之后,另一场音乐会却引起了热烈的回应和赞美。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为了演奏会的重点曲目。
题献
贝多芬将此交响曲题献给他的两位赞助者,洛布科维兹亲王(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Count Rasumovsky)。这被标示在1809年4月的初版版本上。
配器
该作品使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不是很大。
木管乐器
- 短笛(第四乐章)
- 2 长笛
- 2 双簧管
- 2 单簧管(降B调,C调)
- 2 巴松管
- 低音巴松管(第四乐章)
铜管乐器
- 2 圆号(降E调,C调)
- 2 小号(C调)
- 3 长号(中音、次中音及低音,第四乐章)
打击乐器
- 定音鼓
弦乐器
- 第一、第二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提琴
曲式
此作品共四个乐章:
- 1. 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 2. 生动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 3. 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 4. 快板(Allegro)
全曲时长约30分钟左右。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是传统的奏鸣曲曲式,是贝多芬从他的古典乐派老师海顿及莫扎特那里所继承而来(比如主题发展经过好几个调性,再戏剧性的回到开头的调性)。开头戏剧性的强奏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跟着的四小节不停地模仿了主题节奏,形成了一个旋律。很快地,由圆号的强奏作为过渡,进入了第二主题。降E大调(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第二主题标注为“弱”,歌唱性较强,但低音弦乐部分时常出现威胁性的四音符动机。该动机也是呈示部尾声的基础。发展部使用了模仿式的模进,包括过渡段都有所变化。中间较弱的部分好像战斗间的喘息。再现部有一段双簧管乐段模仿了即兴演奏的风格。最终的尾声庞大。
第一乐章开头是上述的极著名的四音符动机。开头几小节的指挥方法有许多争议:一些指挥家坚持用快板速度;一些使用沉重的自由速度,或用慢而坚定的速度;还有一些使主题听起来迟延,并称第四个音符上的延长号可作为证据。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降A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第一主题开始,低音主题变奏。较为雄壮的第二主题则由单簧管、巴松管、小提琴和弦乐部分的三连音琶音组成。之后又出现了由弦乐和长笛进行对位的乐段。乐队在间奏过后筑起了一个特强段,随即经过一个长尾声结束。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c小调,三部曲式,谐谑曲。十九世纪音乐学者古斯塔夫·诺特伯姆(Gustav Nottebohm)率先指出,谐谑曲的主题与莫札特享有盛名的《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的主题极其相似,只是调性和音域有差别。 如果把莫札特的主题挪到和贝多芬同等的音域可能更清晰(试听 文件·播放·帮助)。
这样的相似不大可能是巧合。诺特伯姆进一步指出,在贝多芬的草稿本上,还发现作曲家誊抄下了莫札特该交响曲末乐章29个小节乐谱,说明当时贝多芬确实有意借鉴。
谐谑曲部分的主题由木管乐器回应,又由圆号强调。之后还有很著名的低音提琴乐段,听起来沉重但速度又快,更有滑稽有趣的感觉。C大调的三声中部有着对位的织体。谐谑曲重现的时候,由安静的弦乐器拨弦奏出,并渐渐淡出,只有定音鼓持续的滚奏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为第四乐章开头的齐鸣作铺垫。这一过渡也成为典范。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之间没有间歇。该乐章对奏鸣曲式进行了稍微的改变:在发展部过后,有一段在属调上的特强华彩段,并重现了之前的谐谑曲乐章中圆号的旋律。直到一系列渐强过后,再现部才开始。这一做法在海顿的《第四十六交响曲》中就有运用,但并无证据显示贝多芬受此作影响或启发。
该乐章有着所向披靡的能量和庆祝胜利的欢腾。其间有一段命运主题的重现,但却以较弱的音量奏出,暗示这一阴郁的主题已经成为过去。全曲尾声极长,几乎将主题压缩入内,C大调和弦不断重复,达29小节之巨。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其《古典的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一书中表示,这一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尾声,是为了给该作品宏大的规模划上圆满地句号,垫下坚实的根基。
评价与解读
E. T. A. 霍夫曼(Hoffmann)在首演后不久发表了评论,他用戏剧性的笔调将该作品比喻为“强光射穿深沉的夜幕”,并称“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随后,他又称赞“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
《第五交响曲》无论在技巧还是情感上都给人们带来了的巨大的冲击,对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作曲家有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四号交响曲》的片段) 、布鲁克纳、马勒、以及白辽士。《第五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及《第九交响曲“合唱”》一同,都属于贝多芬作品中最具革新性的。
该作品的调性c小调,被认为对贝多芬有特殊的意义,象征著“风暴般的英雄色彩”。查尔斯·罗森也写道:“贝多芬用c小调来体现英雄……来呈现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时他拒绝任何妥协。”
有普遍观点认为该作品是首个使用长号和短笛的交响曲。这是错误的。瑞典作曲家埃格尔特在其1807年所创作的交响曲中使用了长号;而迈克尔·海顿的《第十九交响曲》中使用了短笛。
开头的“命运”动机
该交响曲最著名的开头动机,有时被认为是命运的象征(“命运的敲门声”)。该说法起源于贝多芬的秘书安东·辛德勒,他在贝多芬死后多年写道:
“ 作曲家自己指著第一乐章的开头,这样表述了其作品的根本内容:“看,命运在敲门!” ”
然而辛德勒关于贝多芬生平的描述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可。贝多芬耳聋后使用的对话本中的某些内容,甚至被认为是他伪造的。他对贝多芬的记述也有着过多的浪漫色彩。
另外一个理论出现在著名学者安东尼·霍普金斯对车尔尼的引述,称这个节奏型来源于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公园中散步时听到的黄鹂的叫声。霍普金斯评论说:在命运敲门和黄鹂唱歌二者之间,公众更喜欢戏剧化的假说。但车尔尼的说法更可信。
但也有更加严厉的说法,如“关于命运敲门声的传奇是贝多芬的学生费尔迪南·里斯所伪造”,以及“贝多芬对别人的玩笑般的问题和假说一概否认”。后者可能将两种说法都进行了反驳。
开头动机的重现
有说法称,上述的四音符节奏型及其变形,在后三个乐章中均有体现,起到了贯穿全曲,使之浑然一体的作用。如果观察乐谱,会找到许多证据。然而,也有评论者对此不以为然。霍普金斯在提到谐谑曲中的节奏称这二者根本不一样,一个以弱拍开头,一个以强拍开头。托维也对这种整体性理论不屑一顾。他称,如果这种牵强的说法可以成立,那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试听 文件·播放·帮助)、以及《第十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都可以说与《第五交响曲》有关联。这种简单的节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极其常见的。
其实在古典乐派时期,这样的节奏型并非罕见。例如在海顿的《九十六交响曲“奇迹”》和莫札特的《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试听 文件·播放·帮助)中,都有出现。对于贝多芬的处理是无意还是有意,依然有争议。
第三乐章的反复
贝多芬的手稿上,第三乐章三声中部结束后,有一个反复,意指之前的谐谑曲(A)和三声中部(B)都要再演奏一遍,然后才是有所变化的谐谑曲(A'),整体结构可以表示为ABABA'。大多现代版本和演出都删掉了此反复。但就作曲家方面说,这可能是笔误;但实际上贝多芬在许多其它作品中,也使用了 ABABA'的结构。也有可能贝多芬在出版时改变了主意。乔纳森·德尔玛尔(Jonathan Del Mar)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反复的ABA'是贝多芬最终的决定。
在演出中,ABA'一直占主流,但一些倾向于原声演出的指挥家还是使用了ABABA'的结构,认为它能够强化谐谑曲主题,使最后到终曲的过渡段更具戏剧性。其中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也曾演奏过带反复的版本。
巴松管还是圆号
第一乐章呈示部中两主题之间的过渡桥段,是由圆号奏出的,且在降E大调:而在再现部中,这一段被移到了C大调。霍普金斯于1981年指出,紧接着C大调之前的乐段就在降E大调,这一转调在当时乐器的条件下,是无法顺畅演奏的;因此贝多芬把这个段落给了巴松管,尽管对后者而言此旋律音高过高,效果欠佳。而在现代演出中,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转调已不再是问题,所以再现部中,这个乐段普遍都还是使用了圆号。
但指挥家中也有保持贝多芬原谱的,比如西蒙·拉特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对于这种处理,还是有强烈的争议。支持的看法称贝多芬已在发展部中故意将主题拆散为碎片;在再现部中,可能也想用弱一些的声音来预示小调的阴暗结尾。
唱片
其版本首选:
- 1.克莱伯(C.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5 861—2。这个版(录于1974年)被认为是阐释此曲的权威,《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克莱伯对节奏与氛围的把握非常出色。DG公司后把第五、第七做成一张,447400—2,效果似不如这张正价片。
- 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卡拉扬1954年在EMI录过一版单声(指挥爱乐乐团),CDM7 63310—2。在DG公司录的60年代版;439 403—2(1994年重制,第五、第六共为一张);70年代版,439 403—2(第五、第六);80年代金版,439 004—2(第五、第六),3版比较,70年代版对节奏的把握最为出色,《企鹅》评介三星。
- 3.哈农库特(Harnoncourt)指挥欧洲室内乐团板,Teldec,9031 75712—2(第五、第二)。
- 4.朱里尼(Giulini)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版;DG,410 028—2。
- 5.马舒尔(Masur)指挥格万特豪斯乐团版,Philips,434 156—2(第五、第六)。
- 6.肯培(Kempe)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版,EMI,CDM7 6772—2(+《艾格蒙特》、《费德里奥》序曲)。
《企鹅》评为三星的版本还有:
- 1.万德(Wand)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版,RCA,0902 61930—2(第五、第六〕。
- 2.马克拉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版,EMI,CD-EMX 2212(第五、第七)。
- 3.阿什肯纳济指挥爱乐乐团版,Decca 430 701—2(第五、第六)。
《第五交响曲》的历史录音:
- 富特文格勒有1926年的最早录音(柏林爱乐),KOCH,37059— 2(1992年重制);1937年的录音(柏林爱乐),BIDD,WHL006/7(1994年重制);1943年录音(柏林爱乐),MUSI,MACD-824(1995年重制);1954年录音(柏林爱乐),TAHR,FURT 1008/11(1995年重制);EMI CDH7 69803—2(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 托斯卡尼尼有1933年录音(纽约爱乐),PEAR,GEMMCDS9373(1990年重制);1931年录音(纽约爱乐〕,PEAR,GEMMCD9922(1992年重制);1939年录音(NBC乐团),RCA,GD60270(1992年重制);1952 年录音(NBC乐团),RCA,GD60324(1990年重制)。
- 珍贵的录音,还有理查•斯特劳斯指挥柏林歌剧院乐团1928年录音(+第七),KOCH,37115—2(1992年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