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年7月3日生于德国柏林,2004年7月13日病逝于斯洛文尼亚的康涅斯卡村),奥地利籍指挥家。原名卡尔·路德维希·克莱伯(Karl Ludwig Kleiber),为区分于其父,常被称为“小克莱伯”。
卡洛斯·克莱伯是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其母为美国人。为逃避纳粹政权迫害,1935年老克莱伯举家迁移至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卡尔改名为卡洛斯。童年时期卡洛斯就开始接受钢琴、作曲、声乐等方面的教育。
1949—1950年在瑞士的苏黎世学习化学,1950年起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继续接受音乐训练。他的导师包括托斯卡尼尼、弗列茨·布什和布鲁诺·瓦尔特等。1951年在慕尼黑作为候补指挥首次登场,同年在波茨坦举行自己的首场演出。为了避免大指挥家父亲的盛名之累,小克莱伯1954年取笔名 Karl Kell,1956年至1968年历任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以及斯图加特剧院的指挥。1968年起,以客座指挥身份执棒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合同期十年。克莱伯1982年首次指挥柏林爱乐,取得巨大成功,被认为是卡拉扬的最佳继任者,但他谢绝了乐团的邀请。1989年和1992年克莱伯曾两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新年音乐会。其中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前奏颤音被观众热烈掌声打断之后,克莱伯示意乐队暂停,并转身用流利的德语说道:“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n Und Ich Wünsche Ihnen:Prosit Neujahr!”(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我恭祝大家:新年好!),此后在《蓝色多瑙河》之前进行新年祝福成为音乐会惯例之一。
克莱伯与卡拉扬不同,并不热衷发行唱片,一生发行的唱片屈指可数:交响曲目包括:贝多芬的第四(ORFEO)、第五、第七交响曲(DG)、第六交响曲(ORFEO)、第七交响曲(ORFEO)、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DG)、舒伯特的第三和第八交响曲(DG)、89年/9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SONY)以及德沃夏克的钢琴协奏曲(与乌克兰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合作,EMI)、DG在他逝世后发行的纪念专辑《Carlos Kleiber》等;歌剧作品包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蝙蝠》、《茶花女》、《自由射手》、《玫瑰骑士》、《卡门》等。
克莱伯会说流利的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斯洛文尼亚语;其身形高大、瘦削、健壮;指挥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细节清晰,是少数“又好听又好看”的指挥之一。
其他逸事
1.1950年代克莱伯从南美返回欧洲,原本是要修习化学。其父虽授以音乐教育,但反对他走入音乐界。克莱伯瞒着父亲偷偷从事指挥工作。
2.克莱伯十分重视现场演出情境,他觉得一有不对劲可能取消现场演出。曾发生过他突然在开演前取消演出纪录,使剧院经理大为光火,并上法院提告,不过克莱伯胜诉。
3.晚年克莱伯极少演出,曾说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吃饭还有做爱。卡拉扬曾这样笑称他的这位老友:“除非克莱伯家中冰箱空了”,否则他不会登台指挥。”
4.传说1975年,他曾经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兰杰里合作过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但两人合作后理念不合,彼此都拒绝发表该作品。
社会评论
1.2011年,英国《BBC音乐》杂志,从当今世界100名知名指挥家中票选出“最伟大20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荣登榜首。
2.2014年之前,共有两部卡洛斯·克莱伯的传记片。一部是2010年Eric Schulz导演的《Spuren ins Nichts - Der Dirigent Carlos Kleiber》(又名:Traces to Nowhere - The Conductor Carlos Kleiber;了无痕迹),另一部是C Major于2011年出版发行的《Carlos Kleiber -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又名:Carlos Kleiber: I am Lost to the World;远离尘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