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布列兹(PierreBoulez,1925—2016),又译布莱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首先是优秀的现代作曲家,其次才是指挥家。布列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拜梅西安为师,随他学和声,随莱博维茨学十二音技法,随奥涅格的妻子沃拉布尔学对位。布列兹在指挥中强调节奏的魅力,强调现代作品在节奏中呈现的色彩感,也强调音响效果。他演绎的他自己的作品、梅西安、巴托克、贝尔格的作品,都堪称为权威。而他最辉煌的成就,应该说是197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百年纪念演出,对这部宏大史诗给予了全新的现代性解释。
他以善于准确清晰地诠释20世纪音乐而著称,较为出名的作品包括:《无主之锤》(Le Marteau sans Maitre)(1955年),《爆炸-固定》(Explosantel-fixe)(1973年)。和《仪式》(1975年)等先锋音乐。布列兹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后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1971–75年他担任BBC交响乐团指挥长,同时于1971–77年兼任或专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77年他回到巴黎,担任从事电子音乐和电脑音乐研究的“声学/音乐协作研究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主任。不过他的指挥生涯并未中断,继续客座指挥欧美著名管弦乐团。1995年,他被任命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家。
个人生平
皮埃尔·布列兹生于1925年3月26日。他本来打算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工程师。有些人也赞成,一个来自法国省份的中产阶级青年就应该继承父业,在钢铁这一行业工作。他在学校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他还因此而被圣安堤雅的天主教学院送往里昂一个理科课程学习。如果不是后来迁往了巴黎,布列兹可能就会这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位工程师了。18岁的他就决然离家到法国的首都,并且在那里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1944年10月他登记到音乐学院和声课程的老师梅西昂下去学习。七岁的时候布列兹就出于兴趣学习过钢琴,还参加过学校合唱,后来兴致越来越高。通过梅西昂他认识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新旧维也纳学派的音乐世界。通过梅西昂,他还知道了不但要学会怎样思考音乐,还要懂得怎样用音乐去思考。作为对他的测试,法国广播放送了他的三首钢琴赞美诗(1945)和一些带有老师的风格的学生习作,上面还有勋伯格式的抽象语言。不久后,这位实习生俨然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曲家。通过瑞雷·莱波维兹的课,布列兹接触到了十二音序列,无调性音乐和电声实验。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在Renaud-Barrault公司当领导,他接触到了室内乐。1954年他为新音乐创立了系列音乐会 "Concerts du Petit Marigny / Domaine Musicale"。接着的一年里他的作品《没有主人的锤子》获得国际性的成功,标志着他的作曲家身份获得承认。与此同时,他作为指挥家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布列兹在1958年开始其指挥生涯,当时是作为西南无线电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从1960年到1962年,布列兹在巴塞尔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同时担任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67-72),BBC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1971-75)还有纽约爱乐的首席指挥(1971-77)。 1977年起布列兹的工作重心就移到了巴黎蓬皮杜中心“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IRCAM) ,该学院由法国政府资助。直到1992年他才IRCAM退下一线工作,但他仍一直是艺术家合奏团的主席,这个乐团由他本人一手创立,是一支享誉国际的以演奏同时代作品出名的乐队。1995年布列兹被任命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客籍指挥。他在拜鲁伊特有三次出位的登场,分别是1979年的帕西法尔,1976年指环百年志庆和2004年再一次把帕西法尔搬上舞台,而这一次的演绎引起很大的争议,导演是克利斯朵夫·史令根斯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
早在70年代,布列兹就已经是同辈音乐家的最重要代言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地碰上各式各样的矛盾。但他并不想成为什么典范,只是想走自己的路,跟着自己脑海中音乐阔步前进。作为指挥家,他指挥过很多有名的交响乐团,其成就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他获得过26个格莱美奖项和其他无数的名誉。他于1979年获得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奖。1989年他成为日本艺术协会第一位“帝国奖”得主。为了表扬他对20世纪音乐的贡献,1995年获得德国唱片评论奖,英国音乐杂志《留声机》“本年度艺术家”,接着在他70大寿的时候还获得了法国 Victoires de la Musique一向特别的奖项。1996年获得柏林艺术奖,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授予他Polar Music Prize。最后他在2004年1月还在他的真正故乡巴登-巴登获得金奖牌。
音乐成就
皮埃尔·布列兹作品布列兹1943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梅西昂门下,1945/46在奥涅格的妻子安德雷·瓦拉伯格和内雷·雷波维兹底下学习。1946-56年间他是马林斯基剧院 Madeleine Renaud/Jean-Louis合奏团的音乐指导。1951年他在皮埃尔·沙弗的音乐研究小组工作。1952年到达姆斯达德新音乐国际假期课程进修。在那里1955-67年间他成为了导师之一,并且是达姆斯达德室内合奏团的指挥。1954年他在巴黎成立Domaine musical音乐会系列,并且担任其指导直至1967年,又成为了巴登巴登的西南放送乐团的客席指挥。除此之外他还于1960-63年间在巴塞尔,1963年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讲课。1966年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首次指挥瓦格纳,曲目是帕西法尔,1976-80年上演备受争议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导演是帕退册·些劳。
1967-72年他成为克利夫兰乐团客席指挥。1971-75他指导了 BBC交响乐团,1971-77接替伯恩斯坦到纽约爱乐上任。他在巴黎成立了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并在1976-92年间担任该学院的指导。同样在巴黎,他是艺术家合奏团的创立者兼1976-79的指导。进入90年代后,他更多的是与顶尖的传统管弦乐队,如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和录制唱片, 2004和05年他回到了拜鲁伊特指挥。
自50年代中起,布列兹就和卡尔海兹·施托克豪森,路易吉·诺诺并称为先锋派三大代表,特别是在序列音乐方面。在他的作品中,法国音乐的抒情性(特别是印象派音乐里的)和理智逻辑融为一体。他对待自己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就像他对待别人的作品一样。因此他总是修改自己早期的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始终没有定稿,有的只是阶段性的版本。
个人作品
- Piano Sonata No. 1 第一钢琴奏鸣曲 (1946)
- Sonatine for flute and piano 长笛与钢琴奏鸣曲 (1946)
- Le visage nuptial 为女高音,女中音、合唱和室内乐团(1946; 1950-51修改为大管弦乐队版本;1988–89修订)
- 第二钢琴奏鸣曲(1947)
- Le soleil des eaux 广播剧配乐(1948; 1950修改为康塔塔)
- Polyphonie X 为18件乐器而写(1951)
- 练习曲 为录音带而写 (1952)
- Structures, Livre I 为双钢琴而作 (1952)
- 第三钢琴奏鸣曲(1955-57)
- Improvisations sur Mallarmé I & II 为女高音和室内乐团而作 (1957)
- Strophes 为管弦乐团而作(1957; 1960-62 重新作曲,更名为:唐)
- Doubles 为管弦乐团而作 (1958; 1964 扩展)
- Improvisation sur Mallarmé III 为女高音和室内乐团而作 (1959)
- Tombeau 为女高音和管弦乐团而作 (1959)
- Structures, Livre II 为双钢琴而作 (1956-61)
- Don (du poème) 为女高音和管弦乐团而作 (1960-62)
- Pli selon pli (1957-62; 改编自 Don, Improvisations sur Mallarmé I-III 和 Tombeau)
- Eclat 为15件乐器而写 (1965 ff.)
- Domaines 为单簧管和21件乐器而写 (1968)
- Livre pour cordes 为弦乐队而写 (1968 ff.)
- über das, über ein Verschwinden 为合唱团而作 (1969)
- e. e. cummings ist der Dichter 为16位独唱音乐家和24件乐器而写(1970 ff.)
- Multiples (1970 ff.)
- Ainsi parla Zarathoustra. 戏剧音乐 (1974)
- Mémoriales 为管弦乐队而写 (1973-75)
- Rituel in memoriam Maderna 为管弦乐队而写 (1975)
- Messagesquisse 为7把大提琴而写 (1977)
- Notations 为管弦乐队而写 (1978 ff.)
- Répons 为6位乐器独奏者,室内乐团,电脑音响和电声乐器而写 (1983)
- Dérive I 为6件乐器而写 (1984)
- Dialogue de l'ombre double 为单簧管和电声乐器而写 (1985)
- Dérive 2 漂移2 , 为11件乐器而写 (1988-2006)
- Sur Incises 为3架钢琴,3把竖琴和3款打击乐器而写(1994-96)
个人评价
皮埃尔·布列兹是20世纪音乐与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为一个作曲家,他在五十年的光阴里书写了音乐史的崭新篇章,并以代表作品《无主之锤》树立了自己的先锋地位。作为一位指挥家,他使现代音乐获得了应有的关注,并重新演绎了交响乐与歌剧中的多部大师之作(其中包括了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人的作品)。作为一名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多年教授音乐分析、创作与指挥艺术,是一位 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作为一位研究者,他创建了一家声学与音乐的研究机构,并撰写了大量书籍和文章。这是一位西方现代音乐中的潮流人物,这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人们中间的大师。
皮埃尔·布列兹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作为先锋派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结合了严密的数学构思与自由、主观、甚至狂暴的情感表达,但他制订音乐规则时数学般的严格给了这些狂暴情感以必要的补偿。同时,他的作品在呈现韦伯恩式的高度组织化的明晰织体的同时,又充分表现出德彪西式的精致敏锐的强烈色彩感,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德彪西式的韦伯恩”或“抽象的印象主义”。
作为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布列兹在CBS及DG公司录制的唱片多次获得包括1995年度留声机大奖在国内的国际著名唱片奖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则四次获得格莱美大奖。布列兹的批挥富有创造性,尤其以精准著称,通过本片中贝尔格的成名作《三首管弦乐曲》和布列兹自己创作的《记谱法I-Ⅳ》两部作品的排练实况,人们可以对布列兹的精准风格略见一斑,乐队演奏中一个和弦、甚至一个半音的音准错误,都逃不过布列兹这位精明的音乐家敏锐的耳朵,这种高度的精准性,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