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在1909年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鹅妈妈》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奥努瓦和博蒙夫人的童话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她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在这套组曲中并么样光彩夺目的乐句或令人头晕目眩的进行,也没有复杂的和弦堆积与豪华表现。为了便于作者的“小朋友们”得以首次当众演奏这组“童话”音乐,这些乐曲的织体清晰、透明,演奏起来也不困难,但是其中生动的想象和无尽的新意,典雅的画面和朴实的叙述,复杂的和声语言和精细入微的色调变化,不但在儿童听众中、而且在成人听众中也唤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应。
为此,拉威尔在1912年应巴黎艺术剧院之约写作舞剧时,便在这套钢琴组曲的基础上补写了前奏曲和其他一些乐曲,组成一部同名独幕舞剧。
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舞剧在的钢琴组曲和管弦乐组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奏曲和纺车舞等,原有曲目顺序也做了一番调整。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以弗罗丽娜公主在梦中的奇遇,穿起了多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成就了听者的神秘之旅。
而现在广为流传的管弦乐组曲,则又受到舞剧影响,但它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钢琴组曲加以配器而成的,由七个乐段组成,分别是“Prelude 前奏曲”、“Dance of the Spinning Wheel and Scene 纺车舞和场景音乐”、“Pavane of the Sleeping Beauty 睡美人的帕凡舞曲”、 “Tom Thumb 大拇指”、“Laideronnette, Empress of the Pagodas 瓷偶女王莱德罗纳”、“Conversations of Beauty and the Beast 美女与野兽的对话”以及“The Fairy Garde 仙境花园”。
“前奏曲”纤巧、精致,一开场就羞涩地直奔主题。梦幻般的法国号给人印象很深,预示着一个个童话里的人物即将登场,弱音处理的弦乐发出轻微的颤音,似有无数神秘隐藏其间。
“纺车舞和场景音乐”描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豆蔻年华的公主中了老仙女的魔咒,无意中被纺锤刺破手指而昏睡过去。
“睡美人的帕凡舞曲”纤巧优美,诗意盎然,是组曲中最为妩媚的一段。帕凡是一种双拍子的民间舞蹈,舞姿端庄优雅。拉威尔这段a小调的音乐短小精致,长笛吹奏的主题温文尔雅,含情脉脉,弱音处理的弦乐和轻柔的竖琴音型飘渺,围绕着长笛的主题反复游走,缠绵的法国号把我们带到幽静的森林里,公主因沉入酣睡中,只有王子的“世纪之吻”才能使她苏醒。接下来则是公主在梦境中的见到的种种奇幻故事。
“大拇指”采用从容不迫的c小调,速度中庸,是一个小男孩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贫穷而狠心的父亲要把孩子抛弃在森林里,孩子机敏地在路途中撒下面包屑,可是面包屑很快成为小鸟的食物。乐曲中双簧管的旋律悲凉凄切,是孩子的孤独与无助,法国号则描绘了森林的空旷和神秘,小提琴模仿小鸟的啾啾叫声更显凄厉。当这所有的声音归于一片寂静,孩子绝望了:回家的路究竟在哪里?
“瓷偶女王莱德罗纳”。如果说拉威尔把他的睡美人带到西班牙的话,那么这一回他却循着童话的指引,来到十八世纪的东方——西方人心目中神秘的中国。这里的瓷偶能歌善舞,到处都充满这叮叮当当的美妙乐声。这个故事来自童话《小绿蛇》:美丽的公主突然变成了丑姑娘,英俊的王子则变成一条小绿蛇,他们必须到瓷娃娃王国去恢复本来的面目。短笛和钟琴反复演奏的五声性旋律和用钢片琴、铜锣所表现的瓷娃娃王国带有浓厚的东方韵味。
“美女与野兽”取材自博蒙夫人的著名童话,迪斯尼公司就曾成功地据此改编为同名动画片(BeautyandtheBeast):英俊的王子被魔法变成野兽,虽然丑陋,但是心地善良。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孩,当真爱降临时咒语才会解除。浪漫的单簧管在轻柔的弦乐和竖琴的伴奏下刻画出女孩妩媚轻盈的身姿和步态,大管的怪异声响则是野兽悲喜交加复杂心理的体现,他们在互诉衷肠。在竖琴一连串缠绵悱恻的滑奏之后,小提琴迸射出无法言喻的激情,咒语终于解除。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仙境花园”是明朗的C大调,与组曲中的前三段音乐相呼应。王子唤醒了沉睡中的公主,并得到所有人的祝福,万物即将复苏,森林重现生机,钟声齐鸣,音乐在光辉圆满的气氛中结束。
钢琴组曲是拉威尔这套组曲最初的形式,最著名的版本是普雷特涅夫与阿格里奇合作的四手连弹。
数年前,普雷特涅夫与阿格里奇这两位相知相惜已久的音乐家在一次闲聊间,普雷特涅夫对阿格里奇的曲目提出建议,阿格里奇则趁机委托普雷特涅夫创作双钢琴作品,于是,普雷特涅夫挑选了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他最喜爱的芭蕾音乐《灰姑娘》,以一年的时间把其中最适合钢琴表现的乐段谱写成这部双钢琴作品,献给阿格里奇作为生日礼物,并于2006年6月30日在瑞士卢加诺“阿格里奇的计划”音乐节中,由阿格里奇于普雷特涅夫世界首演。首演之后,这部充满可爱魅力以及迷人色彩的作品吸引不少双钢琴组合的注意力,并且立刻出现在国际双钢琴比赛选手自选曲目中。
普雷特涅夫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他对钢琴音色的丰富知识。为了以钢琴表现物业钟声回荡的效果,在第九轨“终曲”约三分五十九妙处,普雷特涅夫让阿格里奇重复弹出诡秘的音型,自己则从钢琴椅凳上站起来,以右手弹键盘,左手手掌去拍打钢琴低音域的弦,创造出毫不逊于管弦乐的丰富色彩。
“两台钢琴的琴音都如此美丽、如此清晰透明的感觉却是少有,两位演出者的各种身体动作、触键声,随着音乐或轻重的呼吸声都被收录其中,伴随着极为杰出的空间残音,早就一张毫无疑问的伟大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