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历史悠久,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 ,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琵琶传统名曲
琵琶是中国最有名的乐器之一,有着许多经典的曲目。传统的琵琶曲可分为文曲、武曲以及文武曲,其中文曲的代表是《塞上曲》,武曲为“十面埋伏”,文武曲有“阳春白雪”等。琵琶的音域广阔,音色多变,是隋唐时期的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塞上曲
塞上曲,先恒音乐在线课堂,7分钟
在我国传统器乐曲中,琵琶曲《塞上曲》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音乐作品。
《塞上曲》是琵琶文套曲,由五首乐曲组成。早在两百多年前,江南民间就有“思春”、“昭君怨”、“泣颜回”等小曲出现。
清代光绪年间,李芳园(1850-1899)从以上很多小曲中,选出情绪上基本一致的五首独立乐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组合在一起,命名为《塞上曲》,并假托王昭君所作。
现代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五十年代初,出版有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陈永禄、杨少彝演奏谱等等。卫仲乐与陈永禄演奏谱为羽调式,李廷松与孙裕德演奏谱为小工调。节奏变化及加花也各不相同,平湖派的《塞上曲》以丰满华丽著称,音调密繁是它的特点,而浦东派的《塞上曲》却以清淡典雅为主。
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先恒音乐在线课堂,9分钟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的诗情。原为琵琶古曲,又名《夕阳箫歌》。旋律优美,抒情意味浓郁,令人神往陶醉,因而广为流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好似一幕幕江南水墨一般的画卷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夕阳箫鼓》在调式上以五声音调为基础,保留原作风格,在变奏中又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到段尾都回归原始音调,形成合尾式统一。此种“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处理方式,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是很常见的。风格亲切、优美、感人,清晰地显现出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折射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概貌和主要特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先恒音乐在线课堂,9分钟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胜利,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秦王朝之后的王朝——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先恒音乐在线课堂,8分钟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迫使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也因此最终确立了大汉王朝的建立。
这一场战争,在音乐上导致了两首同样堪称经典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诞生。
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一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灭秦以后,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他一直处于上风,打得刘邦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是,他太自信、太天真了,所以最终不是知人善任的刘邦的对手。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中原逐鹿,大小70余战,只知斗力,不知斗智。刘邦实实在在地在经营着统一天下的霸业,而项羽更多的是在成就自己的虚名。《霸王卸甲》描写的是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剧,而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所以乐曲沉郁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