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古琴>古琴教程>

古琴曲目50首介绍(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6-06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13《离骚》

  此曲系后人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离骚》辞而作。表现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理想又不得实现的苦闷。据《崇文总目》讲:陈康士“依《离骚》以次声”。最初可能是吟唱原诗,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奏曲。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作为各段标题。明、清传谱多达三十七种,是较受欢迎的演奏曲目。《琴学初津》在曲后记中说:“审其用意,隐现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后记中又把全曲概括为:“始则抑郁,继则豪爽”。“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乐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14《高山》

  传为伯牙所作。蜀派琴家裴铁侠在曾其《沙堰琴编》(1946)中称:“高山琴曲为川派最富丽之篇”。通过飞吟等手法来表现空山回响,四顾无人,瞻望白云,高山仰止之意境。《神奇秘谱》解题曾经提到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存明、清谱集中刊载《高山》一曲的多达四十三种谱本,比《流水》还要多十多种。

  15《流水》

  此曲的记载最早见先秦《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明刊本《神奇秘谱》,解题说:“癯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者,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是曲曾在《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中出现。除《神奇秘谱》和《风宣玄品》不分段外,多数琴谱分为七段或八段。《天闻阁琴谱》由张孔山(字合修)所传的《流水》为九段,增加了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演奏的第六段,此段即琴家所称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但此段并非由张孔山作。今人在《民族器乐讲座》一书中说:“....1876年一个四川的古琴演奏家张合修在《天闻阁琴谱》里面对《流水操》写了补充解题,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改编情形,他说:‘我在幼年时,冯彤云先生亲自教我弹琴。向他学的古琴曲都很容易精熟,只有《流水》这一曲最难。已往琴谱里边的《流水》虽然有些互不相同的地方,其实只是大同小异。惟有冯先生这一操里面所加上的第六段却大不相同,而是其它琴谱所没有的。我学了很久才会。’....这一古琴曲摹拟山里各种泉水涌出和滴流声音的那部分,就是张合修的《流水》第六段,在1876年以前是没有这么一段的。1876年以前《流水》都是八段的,和朱权的说法相符,但张合修的传谱已经是九段了。”《沙堰琴编》中说:“《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自藏钞本宝而秘之。”在清刊本《琴学丛书》(清宣统二年,1910年)后记中又说:“流水一操......。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源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琴学丛书》的“流水例言”说第六段“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无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天闻阁琴谱》则说“此段指法需要‘猛滚,慢拂’。再度其缓急则得矣。”《高山》、《流水》中有:山、川、大、洋、汪等字样。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辅之以摹拟性的音响,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流水塑造成有生命力的感人形象,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1977年8月20日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飞船上放着一张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音乐作品的喷金铜唱片,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

  16《牧歌》

  传自明代《琴谱正传》。一共十八段。与《渔歌》、《樵歌》、《耕歌》合称为“四歌”。

  17《渔歌》

  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参见《浙音释字琴谱》。以近代《梅庵琴谱》刊传较为流行。很多琴谱解题认为乐曲的意境是根据柳宗元的名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因此,认为乐曲也是他作的,另有说宋代毛敏仲仿古《樵歌》而作。它是一首长达十八段的大型作品,全曲贯串一个主题音调,经过层层发展,构成一首连贯的乐曲。作者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描绘了夕阳晚霞,渔翁满载而归,饮酒高歌的自得情趣。据《五知斋琴谱》说,此曲有着“萧疏清越”、“声声逸扬”的效果。乐曲中有些音调象是采用了渔民号子的音调。

  18《樵歌》

  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19《耕歌》

  又名豳风歌。《伯牙心法》说:周公辅成王,“虑其未知稼穑之艰而作。”徵音,二十一段。

  20《佩兰》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21《秋鸿》

  见于《神奇秘谱》最后。用紧二、五、七弦的姑洗调(清商调)。编者朱权另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解题之后。末尾写道:“嗟世途之扰扰,岂混俗乎庸常?因重其志之高远,乃作是操以颉颃”。“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罄刻于是章。”其中“西江”指他所居住之江西,“天胄”指他皇世子的身份。谱中旁注较多,如第二十七段:“此段阔远,须当指授,庶免断续窘促失节之病,与远落平沙意同。”琴家多认为即该书的编者朱权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南宋郭楚望所作。全曲共有三十六段,每一段都有标题:一、凌云渡江;二、知时宾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芦而宿;六、知时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门关;十、芦花夜月;十一、顾影相吊;十二、冲入秋暝;十三、风急雁行斜;十四、写破秋空十五、远落平沙;十六、惊霜叫月;十七、延颈相聚;十八、知时报更;十九、争芦相咄;二十、群飞出渚;廿一、排云出塞;廿二、一举万里;廿三、列序横空;廿四、衔芦避戈;廿五、盘聚相依;廿六、情同友爱;廿七、云中孤影;廿八、问讯衡阳;廿九、万里传书;三十、入云避影;卅一、列阵惊寒;卅二、至南怀北;卅三、引阵冲云;卅四、知秋入塞;卅五、天衢远举;卅六、声断楚云。通过雁群在严冬即将来临的深秋时节,从北而南的飞行途中三起三落的情景,表现了“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的胸怀。《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所以三十余段之多,不嫌其繁复”。《琴苑心传》说:“其指法音调,卓乎高古,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至宝也。”所以,《五知斋琴谱》强调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明清以来,刊传此谱达三十种,是大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

  22《秋水》

  又名《神化引》。选自《天闻阁琴谱》。是表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琴曲。此曲的音调悦耳,声韵飘逸,松紧有度,缓急相间,予人一种洒脱尘杂之感。

  23《颐真》

  明.朱权《神奇秘谱》(1425)记:“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道书谓:‘寡欲以养心,静息以养真。’”《琴史》曰:颐真者,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谓寡欲以养心,息静以养真,守一处和,默契至道,是以颐真名之。此曲短小,精炼,曲调鲜明,颇有特点。虽不分段,但实际上却是段落分明。结构是:A B A尾声。第一部分以散音(空弦)为主,夹有少量泛音乐句;第二部分纯用泛音,曲调在不同音高位置上重复了四次,角音在重复中形成问式乐句,羽音在重复中则有应答的意思,末句的大跳进行和前面的平稳进行构成了对比变化,曲调明朗、欢快;引人深思的结尾稳重而含蓄地从哲理上对全曲作出总结。

  24《幽兰》

  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原谱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谱前小序写明该谱传自六朝时丘明(497--590)。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可见它源于古代相和歌。由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幽兰》的琴曲歌词中有:“华落不知终,空愁坐相误”等诗句,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幽兰》的作者。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无非是要用幽怨、压抑的曲调来表达鲍照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愤懑不平的情绪。《幽兰》和《琴操》中所提到的孔丘“自伤不逢时,托词于香兰”的《猗兰操》,在情绪上有相似之处,因而唐人在标题下就写有“一名《倚兰》”的字样。现存琴曲《猗兰》不应和《碣石调---幽兰》一曲混为一谈。

  25《懊侬歌》

  它是清商乐中吴声歌曲之一。吴声歌曲是流传在长江下游建业(今南京附近)一代城镇中的民间歌曲。《宋书---乐志》:“懊侬歌者,晋隆安初,民间伪谣之曲。”此曲从晋代的隆安(0397)初到南北朝各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到刘宋时就已经“更制新歌”,到南齐又“谓之中朝曲”,梁代“改为相思曲”(参见《古今乐录》)。现存歌辞共十四段,内容是表现爱情生活受到家庭的反对时的烦恼心情。其末段歌辞是:“懊恼奈何许,夜间家中论,不得侬与汝。”其曲调常被人们用来填词作歌。

相关文章 推荐

古琴曲目50首介绍
人气:344
古琴教程
古琴曲目50首介绍

大家都在看

传统琴曲结构简介

传统琴曲结构简介

琴曲结构 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有自己...

古琴教程 193 阅读

琴与萧的绝响

琴与萧的绝响

在我国古代吹管乐器中,箫是最具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箫均为单管的言箫。 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

古琴百科 231 阅读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谱大全[石上流泉]五线谱+减字谱...

古琴曲谱 206 阅读

明代传世古琴《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档案

明代传世古琴《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档案

《 凤凰来鸣.变体连珠式 》 年 代: 明(1368-1644) 长 宽 厚: 长 126 宽(额 21,肩 22.5,尾 15)厚 5.5 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色漆,琴面呈小蛇腹间冰裂断纹,琴底为小蛇腹...

古琴赏析 86 阅读

古琴音位谱字《散》古琴指法减字

古琴音位谱字《散》古琴指法减字

sǎn 散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散音的散字的减体式。 弹法:左手不按徽位,仅以右手个指弹弦,名为散音。下指不刚不柔,宜在岳山与一徽的中间着弦弹拨,得出中和的音声。...

古琴教程 67 阅读

古琴隔位取音《进复》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进复》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jnf 进复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进复两字的减体式。 弹法:于按位弹得声后,即上一位有声曰进,随即归本位有声曰复,共得三声。运指先扬后抑,取音连活圆...

古琴教程 69 阅读

古琴左手弹法《逗》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左手弹法《逗》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du 逗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逗字的减字体式。 弹法:或减作 左按右弹,两指相斗出声,也就是迎按位上之声,注下按位,以当本位之声为逗。与撞法不同,撞...

古琴教程 201 阅读

古琴隔位取音《浒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隔位取音《浒上》古琴减字查询

古琴减字基本字义 hǔshng 浒上 古琴减字详细解释 是浒上两字的减体式。 弹法:或单写 午 字。按弹得声少息,即上一位有音,速过别弦接弹,这一上的声音名曰浒。取音虽直而...

古琴教程 98 阅读

古琴的常用材质

古琴的常用材质

历代造琴都重视选材标称琴材为面桐(梧桐)底梓,所谓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板起传音和振动发声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板起托音(匮音...

古琴百科 122 阅读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仲尼式古琴《音乐研究所藏雪江涛琴》高清图片及简介...

古琴赏析 117 阅读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吴钊古琴基础教程《15.乐曲讲解与示范 潇湘水云》视频...

古琴视频教学 179 阅读

古琴流派与传承[虞山派]

古琴流派与传承[虞山派]

虞山派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这是一个充满变动更替的时代。朝政的紊乱,帝王的荒淫,政教的分离,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使得士大夫的心态呈现出躁动和愤激...

古琴百科 371 阅读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谱[阳关三叠]简谱...

古琴曲谱 274 阅读

当代古琴人物《李凤云》介绍

当代古琴人物《李凤云》介绍

李凤云(公元 1961 年 ),天津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李凤云于公元 1976 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 1981 年升入天津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并随陈重学琴, 1985 年毕业并留校任...

古琴名家 301 阅读

虞山琴派的渊源及流变考略

虞山琴派的渊源及流变考略

历来论及古琴, 虞山派是必谈的话题,然综观当今琴坛,甚至延伸到上一辈琴家,只要将他们所弹琴曲和虞山派代表琴谱《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所载曲目加以对照,...

古琴百科 13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