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能生巧,磨棒成针
学者,顾先生要求他们需时时自省,首先要做到体端、气匀、情专,再达到耳灵、目明、手准、心静。对于左右手的指法,顾先生认为它们“是拨弹抑按的准则和技巧,是习琴者第一步必须很好地钻研、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因此,他要求学生手指取势文雅美观,“左手之寄指,状其势之飞扬”,“右手之初举,待挥弦而发声”。他还将左、右两手基本常用的一些主要指法,包括散音、按音、泛音在内,编写出由简易到繁难的四十二首练习曲。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琴曲中所遇到的专门技巧来选择相应的练习曲;这种琴曲与练习曲结合弹奏的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逐步掌握左右手的指法技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古代音乐语言和表达音乐感情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自可熟能生巧、磨棒成针,从而达到基础稳固、技巧精练、运用自如。
2、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顾先生十分注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古琴流派的演奏风格,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顾先生除了传授他的代表性琴曲外,还将其他流派和琴家的重要曲目纳入教学中,如梅庵派的《关山月》、《风雷引》、《长门怨》,广陵派的《渔歌》、《龙翔操》,吴景略先生的《渔樵问答》,杨时百的《平沙落雁》,管平湖的《欸乃》等等。顾先生要求学生在演奏这些琴曲时必须遵从派别,追摹其风格特色,且指法技巧上是应刚柔、或用缓急,都要细致地体会弹出。
凡著名的琴曲,都见于各家谱集,同名琴曲甚多。顾先生还安排学生弹奏一些出自不同谱集的同名琴曲,例如《神奇秘谱》的《高山》、《流水》,《梅庵琴谱》的《风雷引》《琴学丛书》的《平沙落雁》,《琴学新声》的《梧叶舞秋风》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琴曲同川派的同名琴曲作以比较,了解每家谱集中的琴曲在繁简刚柔上的不同。
3、知识全面、提高修养
顾先生是一位精古通今、知识渊博的琴家,古琴音乐理论方面的造诣颇深。他给学生讲述所有与琴曲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美丽的民间传说,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等;让学生了解与琴曲有关的诗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渭城曲”、汉代诗人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宋代词人岳飞的“满江红”等等。通过一些琴曲的题材,顾先生鼓励学生奋进,还给学生讲述人生的哲理以及做人的真谛。如他在教授学生弹奏《孔子读易》一曲时,给学生讲述了孔子苦读《易经》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孔子“好学不厌,敏求寡过”的精神;他通过《墨子悲丝》一曲的题材,教育学生不要受社会上的恶习的影响,要象素丝一样纯洁,做到一成不染;他让学生弹奏《鸥鹭忘机》,通过这一曲的解题,细心揣摩体会做人的道理,理解“凡是想要暗算别人或企图玩弄他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亲近的”,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
为使学生知识全面、不局限于古琴曲的演奏,顾先生将古琴的音乐理论也做为课堂中的一项内容。他让学生了解打谱的知识、转调和借调的缘由、记谱法的沿革、古琴美学……这样,经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不仅具备演奏能力,也可为将来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顾先生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来,默默地奉献、辛勤地耕耘,他在教学上的成就是永存的。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六日,顾梅羹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祖籍四川华阳。其曾祖父顾庚山,是四川成都的著名书画家;其祖父顾玉成,曾从业湖南即用知县升补直隸州,是著名的书画家,更兼爱古琴;其父顾隽,曾任湖南候补知县、举人,精诗文、通医道、能书画、善古琴;其母汪佩芳,安徽桐城人,书画诗赋古琴皆能。
顾梅羹自6岁开始读私塾,13岁读旧制中学,25岁时考取了湖南建国大学读政治法律专业。1918年,曾任湖南省立通俗教育馆编辑员;1920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申报馆、山西育才馆和山西国民师范学校任古琴教员和中国音乐史教员;1928年至于1949年,在湖南等地伪政府中任职,并于1947年起至于1949年末兼任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的古琴、古代文学和中国音乐史教员,1956年被聘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于是1959年调往沈阳音乐学院工作。
自青少年时期起,顾梅羹就苦读经史。他于湖南著名画家粟谷青学习绘画,得其墨竹之妙,善画梅、竹、兰。他还学习书法,仿李北海书。
公元1990年8月22日,顾梅羹与世长辞,终年92岁,葬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