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的历史
十七世纪开始,最普遍的室内乐合奏是由两把小提琴配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鸣曲,中提琴因无用武之地,渐渐被作曲家们遗忘。中提琴家在当时并不存在,需要时只随便找一个小提琴家来代替,由1700至1750年的半个世纪内甚至连制造家们也几乎停止制造中提琴。
中提琴可以说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有独奏的,事实上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并没有真正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手都是由小提琴手所兼职。最早的中提琴家可能是十八世纪德国曼海姆的Carl Stamitz (1745-1801)。
在悠久的岁月间,中提琴只担任强化管弦乐低音的任务,直到近代才开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过门乐句,有时也担任独奏。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质,给人一种悲凄沉重的感觉。中提琴虽然缺少小提琴的温软音色,却具有独特的情绪和相当丰富的音质。
莫扎特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被认为是最早的中提琴杰作。很多著名作曲家也会拉中提琴,如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等。显然,中提琴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本身是钢琴家或小提琴家。
小提琴与中提琴的比较
左:小提琴 右:中提琴
中提琴的结构和材质都和小提琴相近,只是中提琴更大一些,音色更具变化性。和小提琴不同的是,中提琴没有标准长度。几个世纪以来,中提琴家和提琴制作师不断常常修改中提琴的尺寸和形状,使之更短更轻,但同时保证有足够大的共鸣箱来体现中提琴的音色。中提琴的通常比小提琴长1到4英寸,平均长度为16英寸。为儿童制作的中提琴的长度缩短为12英寸。
中提琴基本可表达所有感情色彩,通常表达一种忧郁不快的情感。有时表现幽静的场景,有时表达热闹的场面。它使用特殊的拨弦法,音色也是很祥和的,教人有安逸之感。中提琴易于表达人的情感,比小提琴更富有感染力,更贴近人的声音,使人们便于参与。
中提琴在交响乐团的位置
交响乐团每个声部的位置会根据指挥的需求而调整。在广州交响乐团的大部分音乐会里,中提琴位于指挥的右前方,第二小提琴声部和大提琴声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