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时曾别称板琴。板胡是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和说唱伴奏,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几百年来,板胡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在豫剧、河北梆子、评剧、山东莱芜梆子、吕剧、晋剧、秦腔、蒲剧、兰州鼓子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河南、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演奏板胡时,左手执琴,虎口夹住琴杆,拇指自然平伸,用其他四指按弦。右手持弓,以拇指、食指持握弓柄,中指放在弓杆外侧,无名指控制弓毛。板胡的弓,指法丰富多样,弓法有全弓、中弓、连弓、颤弓、顿弓、甩弓、断弓、点弓、跳弓、砍弓和击弓等技巧,指法有按弦、揉弦、颤音、点音、勾弦、弹弦、拨弦、泛音、双音和各种滑音等。板胡弓、指法虽与二胡大体相同,但板胡以用中弓为多,滑音也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干脆、爽利。“定好里外弦,指法灵稳健,运弓掌分寸,意在剧情间,能拉一道槽,切忌一大片,多练熟生巧,旧貌换新颜。”板胡弓、指法的特点和它清脆、高亢的音色,构成了板胡独特的演奏风格。板胡在戏曲的音乐伴奏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戏曲中“托腔保调”的领头乐器。也叫主弦。我国的戏曲艺术在演出结构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表演部分和演唱部分。虽然在整体表演为主,但是演奏在演出中也同样占有主导地位。它不仅要为演员的唱腔伴奏,还要为演员的动作表演及内心感受进行音乐烘托。同时还要完成全剧的音乐形象塑造。
伴奏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板胡在伴奏上讲究“托、保、随、带、入”五字规诀。“托”就是为演唱者托腔。需要强调气氛时,乐队全入进行伴奏,就为“全托”。同时与唱腔的协调结合又叫“保”,此谓“托腔保调”。“随”就是唱腔中停止伴奏,演唱者唱一句,乐队随一句过门,谓之“随”。“带”就是板胡在文场中领奏或带领演唱者转换板式。“入”是指用司鼓合作的指令而言。通过鼓师的开头与收头,决定起落,怎么开乐队就怎么入,怎么收乐队就怎么入。这五字规诀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现代戏的大乐队中通过配器手法来进行伴奏,伴奏中不单纯是大齐奏,也有加和声、分奏。
一个称职的板胡演奏者,必须有超常的领奏能力和精湛的演奏技能。板胡在传统的豫剧伴奏中大多是一个把位来完成整个伴奏的。而现在则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的唱腔和不同的人物处理要求,采用换把伴奏。这样处理下来,整个剧情和唱腔更加有滋有味。如常派名剧《花木兰》《断桥》用的是E调,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用的是E调,而闫派名剧《秦雪梅吊孝》用的是F调,传统的伴奏方法一个调一把琴,有时一出戏中有好几个调式出现,这就给演奏者带来了诸多麻烦。而采用变把伴奏,就会显得轻松自如,从旋律上听起来是那样的流畅自然。
板胡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中国戏曲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梆子系剧中里更是不可或缺的主奏乐器。随着戏曲的发展,乐队的日益扩大,板胡的使用功能也越加丰富了,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板胡具有领奏、独奏、伴奏等功能,所以它在整个乐队文武场中文场的首席领衔。不言而喻,板胡在整个乐队中与司鼓共同占有主导地位,是指挥与首席的关系。在一般的乐队中,除了司鼓外,板胡就是起到主要的领奏作用。一部戏的好坏,离不开板胡的领奏,它不但带动其他乐器,同时还要熟知演员的演唱习性,对每段唱腔和音乐必须全面掌握,对每个行当和流派的艺术特点要充分地把握和研究,在和演员保持高度默契的前提下,将其他乐器统一在对剧情理解、把握艺术处理的理念下。
在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充分发挥板胡在豫剧乐队中的领奏、指挥作用,相继为几十部优秀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伴奏、演奏,参与戏曲专场和文艺晚会演出达几百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人生阅历。艺无止境、行者无疆。当一个对艺术有着远大抱负与追求的乐手,跋涉在通往艺术殿堂之路时,注定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经受更多的磨砺和锤练。天道酬勤,唯有对艺术自强不息,孜孜以求,方能成其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