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其实并没有完全标准的、正确的演奏姿势。
因为,在演奏一件乐器时,想要做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层次感”,演奏姿势就一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琴者来说,手型不一样,身体结构不一样,所使用的演奏姿势,也自然不能一样。
适合你的演奏姿势,不一定就适合他。你认为正确的演奏姿势,他可能用出来,反而会非常难受。
所以并不存在标准,更不存在绝对正确。
二
为什么有些学琴者,他一旦将演奏乐器,或者与乐器相关联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后,就会变得不喜欢了呢?
甚至,是充满了排斥感呢?
因为,他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具体在这个领域中的哪一个小方面。
比如,都是乐器领域,但是如果让他从事乐器杂志的编辑或者乐器销售的话,那他就不会喜欢这些工作。
相反,如果让他从事演奏工作,或者乐器老师的话,他就会非常喜欢,也自然愿意持续工作下去。
三
在一个优美如歌的乐句中,如果想做到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其实是不容易的。
因为优美如歌,说明这个旋律,本身音域的跨度就不是非常得大。
在加上旋律婉转动听,所以在处理之时,就不适合“大起大落”的力度变化。
如果奏得太过于明显,就有一种“生硬感”。
那么从整体上听起来,也就不是如歌的感觉了。
之所以在如歌的乐句中,做出强弱对比,其实就是想把这种“层次感”,再加强一点而已。
四
很多学琴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都喜欢在一些音符上面加入装饰音,也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
其实你要知道的是,演奏技巧,也就是装饰音,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强调”。
一个音符上面之所以加入一些技巧,之所以多了一些装饰音,就是因为作曲家,他有一些特殊表达的含义。
他想在这一个音上,表达出自己的某些想法。
所以,用什么样的装饰音,哪个地方用装饰音,其实都是比较讲究的,肯定是不能乱加,不能乱用。
频繁地使用某一演奏技巧,大量运用某种装饰音,就是不恰当,甚至是不正确的做法。
五
很多学科,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学问。
包括练琴,也是一门学问。
那么学问,这个从小听到大的词,我们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理解它呢?
宛洛认为,学问学问就是除了要学,还要问。
学与问,要分开进行,一般是先学后问,或者问个大概后,立刻去学。
最后,还要将学与问的收获,“整合”到一起。
对于练琴来说,你不能光学、光练,但却不问,这样对你的进步不利。
这里的问,除了指问自己的老师,查更多资料,也包括问自己。
问自己就是反思自己的练习与演奏,自行思考当前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