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唢呐>唢呐百科>

父亲的唢呐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3-01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担米胡琴斗米笛,半升米学个唢呐客〞。老家人总喜欢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学习这几样乐器的难易度。

这句话还隐约透出一股子对唢呐的戏谑。这不仅是调侃学唢呐容易,而且还带有一丝丝鄙视。因为,在赣西湘东一带,“吹唢呐的”大都是吹鼓手,靠鼓着腮帮子赚几个口水钱。在盛行“三十六行,耕作为王”的老家,作兴的是“耕读传家”,而“吹唢呐”这种职业是不太值得炫耀的。

而恰恰在这么个时候,父亲学起了唢呐,且极其认真虔诚。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这应该是1968年的春天,父亲此时已“靠边站”一年多了,写过了数不清的交代检讨材料,三日两头的上台接受批判,甚至还戴着白纸糊的高帽子,挂块黑牌子,在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高挥的手臂中,游过几次石板街。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父亲从未挨过打。这在那个时候,简直是个奇迹。我想,这大概与他在这方圆不足十公里的山旮旯里教了几十年书有关。

正月过后不久,停学一年多的小学校接到通知,开始“复课闹革命”了。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老师们也走进了教室。此时,学校已经是“由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了。进驻学校的贫宣队负责人担任书记,负责全面工作。“靠边站”的父亲自然就不是校长了,进教室讲课也没资格,而且还得继续接受劳动改造。他和其他几个还未“解放”的老师,每天清晨起来负责打扫校园,清理菜园,为厨房挑水什么的,忙个不停,还时不时地被造反派们训斥一番。父亲每天惶惶恐恐地劳动,走路都不敢抬头,生怕有什么闪失。每每听到哪个哪个“解放”了,恢复工作了,他就暗自叹息,自己是慈化第一个被人写大字报揪出来的“走资派”“黑帮分子”,第一个被开除党籍的人,估计要摘下头上的“帽子”,“解放”出来,难呀!因此,他就格外努力,格外老实地劳动着。

父亲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斗争。他深知,如果不能迅速“解放”出来,一旦被定性为非人民内都矛盾,其后果于自己于家人都是灾难性的。想到此,他不寒而栗。

没想到,开学不几天,一桩好事就落到了父亲身上,让他激动起来了,似乎看到了一丝“解放”的希望。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学校有一口古钟,是原来的“三官殿”神庙留下来了,悬挂在礼堂旁边的走廊上,古钟有一米多高,生铁铸成的,上面还有一些文字。每天上课下课时,值日老师敲响古钟,“噹噹噹”,声音洪亮悠扬,老远都听得到。可惜的是,古钟出身不好,作为“四旧”被砸碎了,变成一堆生铁块,瘖声哑气地堆在墙角落里。待到复课了,大家才发现这东西还少不得。于是,临时到商店里买了一只手摇铜铃,代替上下课钟声。铜铃不大,装有一个木手柄,摇动起来,发出清脆的声音,但远比古钟声音小,礼堂东边摇铃,西边的教室就听不到,必须从东走到西来回摇上一遍,挺费功夫。这下,值日老师不干了,那时大家都没有手表,掌握时间必须靠办公室那口挂钟。时间到了,摇着铃,校园转一圈,一眨眼,课间十分钟就过去了。这么一来,自己的任课就受影响。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校领导研究一番,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父亲,由他负责按作息时间打铃。

接到这个“光荣的革命任务”,父亲就像喝了二碗番薯酒一样,兴奋不已。这可是革命群众对自己的高度信任呀,意味着朝“解放”迈近了一步。他表示一定要努力完成这项任务,决不能让“复课闹革命耽误半分钟”!他庄重地接过铜铃,小心翼翼地开始了这份重要的工作,每日里,准时摇着铜铃,叮叮当当,行走在校园中,原先灰蔫蔫的脸上竟有了些许光亮。

复课了,可那个时候因为闹革命,没有任何教材。学生们没有课本,老师也不敢随便讲什么课,于是,每天的课程就是学毛著,背语录,要不,就写大批判文章,开批判会。读着读着,一些学生就被家长拉着辍学了,说这样读书不如在家带弟妹,扯猪草喂猪。

学生离开学校,意味着复课闹革命不彻底,为巩固“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学校决定举办大唱革命歌曲活动,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要求学生唱好革命歌曲,老师就必须带头唱,以身示范。于是,全校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歌咏活动。忠不忠,看行动。老师们都积极地投入这项活动,以前的早晚集中备课和下午课余活动时间都用来练歌、唱歌。校领导说,届时还要搞一场全乡教师的歌咏大会,人人都要参与。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父亲是靠边站的“走资派”,平时的会议都没有资格参加,此时的歌咏活动也自然不能参加。他握着铜铃,每天眼巴巴地看着老师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唱歌,心中就活动开了。

“我想参加大合唱,不知道行不行?”有一天晚饭后,他期期艾艾地对母亲说道。

“你想唱歌?”母亲感到很意外,“你是走资派,党籍都开除了,人家会同意吗?”

“我的问题多次交代检查,应该清楚了。要不,他们能让我打铃?”父亲接着说道:“再说,开除党籍并没有经过组织程序,不能作数的。”

“你声音小一点行吗,让人听见了你受得了?现在是造反有理,还能有什么组织程序。”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道:“那你去问问,探探口气,看看行不行?”说实在的,母亲也十分希望父亲能早日“解放”。

“不知道会不会碰钉子?”父亲不无担心地说道。

这一个晚上,父亲翻来覆去,没有睡好。

第二天上午,他硬着头皮,去找了学校的负责人。

中午,全家人正待午饭,父亲回来了。令人惊奇的是,他手上除了那把木柄铜铃外,还多了一支唢呐。

看到唢呐,孩子们兴奋不已。

“你拿着这个干什么?”母亲颇感意外,满腹狐疑地问道。她十分清楚,她的丈夫从来没有摸过任何乐器,也缺乏这方面禀赋。

“吹呀!”父亲兴冲冲地答道。

“你……找他们说了?”

“说了。”

“他们怎么回答的?”

“书记说我还没解放,还不能和革命群众一起大唱革命歌曲。”说着父亲眼光黯淡起来了。

“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加快改造?”父亲嗫嚅着。

“什么机会?”

“他办公室里摆着一些新买的乐器,我就说,我不能唱,但可以演奏,用乐器演奏革命歌曲。没想到,书记同意了。”父亲为自己的这点小机灵竟有些得意。

“你会什么乐器呀?”母亲苦笑着说道。我们几个小孩也跟着乐了。

“半升米学个唢呐客,我可以学呀!”父亲扬了扬唢呐,信心满满地说道。

(1971年的父亲母亲和姐姐妹妹)

从此,每天的劳动改造之余,父亲就躲在小厨房里,咿咿哇哇地学起了唢呐。

父亲是从“哆来米发梭拉西”开始学吹起的。不能不说,母亲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父亲多少还是有点这方面禀赋的,当然,也可能是“半升米”的唢呐确实易学些,才几天工夫,就熟悉了基本的指法和发音,接着,就开始嗑嗑巴巴吹起了歌曲。

经过两年的“文化大革命”,铲除毒草,此时可供演唱的歌曲已经很少,大家唱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歌。父亲恭恭敬敬地抄了几首当时唱得最普遍,也最简单上口的语录歌歌谱,对着谱子,捺着唢呐孔,鼓着腮帮子,认真地练习着。其中,《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这首歌练得最多。伟大领袖的这条语录采用比喻形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其音乐旋律用的是家乡人民十分喜欢的花鼓戏调,活泼优美。父亲很喜欢这首语录歌,每天,只要一有空,就拿起唢呐,“多拉米多拉,多拉米多拉”地吹着。我家厨房小,四周透风,不关音,又靠着个老式祠堂的十字厅,那里是敞开着的会议室和集体办公室。每天,只要一进十字厅,“多拉米多拉,多拉米多拉”的唢呐声就扑面而来。听得多了,有的老师就不耐烦,特别是那些一直揪着父亲问题不放的老师就更反感,一个靠边站的走资派,也想参加大唱革命歌曲活动,凭什么?可又不好明着批评,毕竟是毛主席语录歌,又是新来的书记同意他吹的。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终于,有一天,有个老师按捺不住了,在会上大声质问道:“一个开除了党籍的走资派,还一天到晚吹《我们共产党人》,有这个资格吗?还想翻案吗?”有几个老师也一起附和着。这下,书记坐不住了,会后找到父亲,说道:“大家反映,你不能再吹这首语录歌了。”

“为什么?”没有参加会议的父亲不解地问道。

“你不是党员,又在接受劳动改造,没有资格?”书记的话很坚决。

父亲听了,一怔,“那我换一首?”他试试地问道:“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行吗?”

书记想了一想,说道:“那也不行,你一个走资派,下定决心,去争取什么胜利呀?”

“那吹哪一首合适?”父亲期待地望着书记。

书记一直在家乡做农村工作,对父亲有一定的了解,也窥探到了父亲的那点小心机。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吹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

“好,好,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父亲高兴地咧嘴笑了。

父亲马上找来《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歌曲,认真练了起来。

不知道是歌谱的原因,还是唢呐的原因,抑或心情受到影响,总之,父亲在学吹这首歌曲时,竟费了老大的功夫,总是吹不成调。

父亲的犟劲上来了,每天反复不停地哼着歌谱,找准节奏,终于,在某一天的傍晚,能完完整整地吹上一遍,尽管吹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连贯,但让人听了多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学校里课照上,歌照唱,父亲的唢呐也照练,只是学生辍学的更多了,到后来,干脆早早放了暑假。“双抢”结束后,全乡几百名老师集中在中心小学校,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这次学习班时间拉得很长,大学习大批判结合进行。其间有几个受批判的老师被陆续宣布获得“解放”。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神情,父亲的头更低了,更加卖力地挑水,扫地,练唢呐。到学习班去作检讨,触及灵魂,也大包大揽,不管大家提什么,他都表示接受并认罪。为此,回到家中还被母亲数说了一番。

学习班上也开展了大唱革命歌曲活动,但父亲和其他未“解放”的人编为一组,以劳动改造为主,不能参加,至于用唢呐演奏或伴奏,也无人提及。这让父亲很受伤。于是,他学唢呐的劲头也就渐渐小了,到后来干脆不吹了。他寻思,自己的“解放”恐怕是无望了,回到家里,一个人总要喝上几口闷酒,然后,默默地坐着,长嘘短叹,久久不说话。母亲看着这情形,心里发急,总是安慰,“老庆哩,你可要想得开呀!千万千万。”父亲名字叫欧阳庆,母亲一直称他为“老庆哩”。

就在父亲的心情几乎跌落到冰点时,形势陡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年10月份,伟大领袖发出了最新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教育系统迅速贯彻执行,慈化中心小学除留下几个根正苗红的老师外,其他的全部下放。一直靠边站的老师也都宣布解放,统一编为“五七”大军,下放到湘赣边界上的花园岭村。

(图片取自网络,涉权即删)

倾刻间,父亲迅速恢复了干部身份,党籍问题也随之解决。这突如其来的好事让他顿觉神情清爽,腰板一下子就挺得直了。人们见到他,又亲切地喊着“阳校长”。

下放出发的前一天,老师们都在忙着准备搬家,小厨房里忽然响起了久违的唢呐声。父亲拿起好久没吹的唢呐,“哇”的一声吹开了。《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下定决心》《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语录歌一首接一首,吹个不停。

“多拉米多拉,多拉米多拉,拉多来索索米多来……”

高亢的唢呐声在十字厅里回荡,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大眼瞪小眼,大家都在为下放农村愁绪万千,这个“阳校长”竟然还有心情吹唢呐?

父亲全然不管这些,只顾畅快淋漓地吹着,仿佛要把满腹的郁闷全部倾诉出来。吹毕,他长呼了一口气,随即拿着唢呐,还有那个铜铃,一併交还学校。

第二天,一根小扁担,一头是一床棉被,另一头是个网袋,里面装了一个洗脸盆、几件衣服,还有一本毛著甲种本,父亲挑着,走进了九岭山脉深处。

 

2024年2月29日于深圳。

相关文章 推荐

唢呐基本简介 唢呐历史起源简介
人气:5526
唢呐入门
唢呐基本简介 唢呐历史起源简介
唢呐哨子的修整方法
人气:324
唢呐维护保养
唢呐哨子的修整方法
胡海泉【艺术之花春更春】唢呐演奏家赵春亭
人气:220
唢呐百科
胡海泉【艺术之花春更春】唢呐演奏家赵春亭
唢呐歌谱《跪天跪地跪亲娘》
人气:69
唢呐曲谱
唢呐歌谱《跪天跪地跪亲娘》
三种循环换气法详解
人气:3430
唢呐教程
三种循环换气法详解
唢呐歌谱《爱情骗子我问你》
人气:279
唢呐曲谱
唢呐歌谱《爱情骗子我问你》
揭秘唢呐起源
人气:212
唢呐百科
揭秘唢呐起源
鼓吹乐常识二则
人气:100
唢呐百科
鼓吹乐常识二则
唢呐简谱《人民军队忠于党》管乐简化谱
人气:148
唢呐曲谱
唢呐简谱《人民军队忠于党》管乐简化谱
教你吹唢呐的方法
人气:266
唢呐入门
教你吹唢呐的方法
唢呐的口形与气牌
人气:191
唢呐百科
唢呐的口形与气牌
唢呐歌谱《中国范》
人气:235
唢呐曲谱
唢呐歌谱《中国范》

大家都在看

山西锣鼓种类有哪些?山西锣鼓种类介绍

山西锣鼓种类有哪些?山西锣鼓种类介绍

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582卷引《帝王世纪》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

唢呐百科 193 阅读

中国唢呐名曲精选

中国唢呐名曲精选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其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

唢呐百科 220 阅读

丰南非遗——唢呐制作技艺

丰南非遗——唢呐制作技艺

唢呐制作技艺 时间的长河,每个人都是记录者、见证者。打开记忆的画卷,回望丰南的历史时光,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无论尘封多久,都会以某种媒介留存下来,被世人打磨,经岁月洗礼。而...

唢呐百科 137 阅读

郭雅志【吹着唢呐走世界】

郭雅志【吹着唢呐走世界】

郭雅志:吹着唢呐走世界 郝俊力 2011年9月8日,念念不忘晋中艺校、享誉全球的著名管乐演奏家、香港中乐团首席唢呐郭雅志先生回母校讲学。当郭雅志一袭素装走上晋中艺校排...

唢呐百科 157 阅读

唢呐简谱《南无观世音菩萨》

唢呐简谱《南无观世音菩萨》

唢呐简谱《南无观世音菩萨》...

唢呐百科 379 阅读

唢呐乐队配置方法

唢呐乐队配置方法

唢呐乐队组合需要的乐器:鼓、 箫、二胡、琵琶、铜钹、锣、竹笛等。 唢呐(意大利语:suo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传入...

唢呐百科 198 阅读

《民勤唢呐艺术》书籍出版发行

《民勤唢呐艺术》书籍出版发行

民勤唢呐艺术是民勤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法丰富、群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艺术。兴起于明代,成熟、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清代以来,随着大批移民,传播到河西地区和新疆、内蒙古等...

唢呐百科 193 阅读

凤阳唢呐 新余市非物质文化

凤阳唢呐 新余市非物质文化

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方地域的鲜活记忆。目前,新余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唢呐百科 359 阅读

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2011年8月25日《大连日报》第A12版:文化地理 文/图 徐豪 张芳 本报记者 石家家 秦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第六代传人刘家森 【非物...

唢呐百科 298 阅读

白族唢呐简介

白族唢呐简介

你看过由一百二十人组成的唢呐队方阵吗?你听过一百二十人的唢呐队方阵在广场齐声演奏出的乐章吗?没有?那么请你走进美丽、神奇的洱海源,来到白族唢呐艺术之乡洱源,...

唢呐百科 229 阅读

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隋萍萍

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隋萍萍

民歌、戏曲、说唱音乐都是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是我们器乐演奏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学习民间戏曲音乐,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学习丰...

唢呐百科 64 阅读

唢呐吹得人心醉​ |王安国

唢呐吹得人心醉​ |王安国

宁强的民间唢呐最常见的演奏形式是数支唢呐齐奏或合奏。一般至少由两支唢呐采取循环换气的方法吹奏,二人前后接应,轮番换气,既增大了音量,又加强了厚度,给人造成了连绵不绝,一...

唢呐百科 81 阅读

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

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

传统京剧的唢呐分为两种。一种是A调大唢呐,其音色圆润饱满,刚柔兼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主要用来吹奏各种曲牌和特殊的唱腔,如唢呐二黄、南锣和云苏调。也可以用来...

唢呐百科 240 阅读

唢呐五个小试验

唢呐五个小试验

唢呐杆子的材料,红木常见,柏木制大唢呐,竹杆子, 现代有机材料的胶木杆子。 铜杆子,铝杆子,锡杆子。 山东山西的铜唢呐,用铜皮制作。 四川省广安市的桂兴唢呐是传...

唢呐百科 211 阅读

国内最长唢呐闹春

国内最长唢呐闹春

据重庆晨报报道,国内最长的唢呐有多长?答案是1.9米;天下最长的唢呐来自哪里?来自綦江县永城镇。昨下午和晚上,綦江永城镇刘家乐班用7种不同种类的唢呐表演奏一台民...

唢呐百科 1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