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方地域的鲜活记忆。目前,新余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1项。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将为您逐一呈现,以飨读者。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演奏乐器。清同治年间在分宜县乡镇农村流传,以凤阳唢呐最有影响。
❖ 民间唢呐
凤阳唢呐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传承,主要以家族式的承传、或拜师学艺为特点的方式世代沿袭,较少受到外来音乐的干扰,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形态,体现了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特色。代表曲目有“百合鸟”、“过山鸟”、“四子调”和“慢拍”等富有乡土韵味的民间曲调。
凤阳唢呐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和 循环体、多段体、联曲体等各种自由式。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尾子” 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及“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充分体现出了独特的程式性特征。
凤阳唢呐的演奏技巧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演奏者通过变气法,变指法等技巧演奏,使唢呐音色产生一种独特效果,其音色悠扬洪亮、浑厚圆润、抑扬顿挫,底回委婉,具有极强的独特的表现力。喜庆场面,吹奏欢快愉悦的乐曲,让人听了神清气爽,畅快淋漓,精神享受;悲伤气氛,则宜演奏哀伤痛苦的曲调,使人听后如泣如诉,肝肠寸断,情绪低落;而模仿飞禽啼鸣、昆虫清唱时,又带给人们惟妙惟肖,悦耳动听的美的享受。
一直以来,唢呐演奏普遍于城乡农村婚嫁、丧葬、贺寿、节庆等传统民俗活动,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联系密切。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娱乐多元化的盛行,难免使传统音乐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而这种依赖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也将面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013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