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2011年8月25日《大连日报》第A12版:文化地理
文/图 徐豪 张芳 本报记者 石家家 秦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第六代传人刘家森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刘家唢呐创始人使用的双管(右)和第六代传人刘家森使用的双管(左)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唯一祖传唢呐世家
刘家森的小孙女,天生喜爱这些乐器
一支唢呐,一代代的唢呐高手,吹着农家日子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咸;吹响了十里八乡,吹响了辽南,一直吹到了京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普兰店市沙包镇奎兴村的刘家唢呐,至今已传了七代。经过刘家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这项在普兰店地区有着独一无二历史地位的传统技艺在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不久,记者探访了这个唢呐世家,今年48岁的第六代传人刘家森讲述了这项民间艺术背后的故事。
七代300多年的传承:
一支唢呐闯天下
18世纪初期,刘家先辈便凭着一支唢呐 “闯天下”,从此代代相传,直至第七代传人刘钦爱这一辈。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刘家唢呐以其独有的演奏技巧和悠久的家族相传史,成为普兰店乃至整个辽南地区唯一的祖传唢呐世家。
刘家唢呐的传承没有乐谱记载,全靠默背,现存100多首祖传唢呐曲,主要以《大悲调》、《苏武牧羊》、《千里送君》、《八仙祝寿》等为代表,每曲演奏时长可为30至40分钟。
“刘家班”的现任“掌门人”刘家森当初学习唢呐却并不是“有心栽花”。刘家森说自己七八岁时,父亲就要求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学习唢呐演奏。可是当时的刘家森并不买账,他问父亲有那么多生计能赚钱,干嘛非要吹唢呐呢!没想到父亲一听就急了,大声斥责他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赚几个钱的事吗?是说丢就丢掉的吗?”
看着父亲真的急了,怕挨打的刘家森只好拿起了唢呐,没想到竟然比已经练习过的两个哥哥吹得还有韵味。“就是听多了,受了父亲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就有了感觉,连自个儿都不知道。”刘家森回想当时的情景,不禁笑道。后来,刘家森便和每代先人一样,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特殊古曲谱”的纸条作标签贴于乐器的送气孔附近,日夜勤加练习。
刘家森仍保留着祖传的木制大喇叭杆、小喇叭杆各一支和铜制双管、工尺谱一本。“文革”时,刘家人把祖传的唢呐埋藏在地下,才得以保住这些“宝贝”。
自然迸发的美感:
刘家唢呐靠绝活
“会吹唢呐的很多,但咱老刘家的唢呐有自己的绝活。”刘家森对此充满了自豪。
刘家唢呐音调平稳、节拍准确,讲究快而不躁、慢而不散。在演奏方式上,刘家鼓乐唢呐分为独奏、对奏和多人演奏三类,大唢呐独奏时曲调低沉哀婉,模仿妇女哭娘声更是能以假乱真,催人泪下;对奏采取对拍形式,或分或合,可以灵活地表达多种情感;多人演奏则气势磅礴,曲调有排山倒海之势。其伴奏乐器有笙、二胡、三弦,打击乐器有小堂鼓、大小锣、大镲,卡戏中比较独特的是自制的含在嘴里进行吹奏的口琴。
“这一整套下来,给人的感染和带动是无法言说的,艺术的美自然迸发出来,这就是老刘家唢呐的独特之处。”刘家森取出珍藏的古董唢呐,各类乐器部件共计20余件,“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传了几代人了。”刘家森娴熟地将喇叭杆、喇叭碗儿、喇叭噙子等组装到了一起,鼓着腮帮子吹奏了几段,曲调婉转细腻、妙趣横生,令人赞叹连连。
刘家森说,刘家唢呐能传承300多年,与每一代人的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刘家唢呐第五代传人、刘家森的父亲刘传信开始学艺,熟练掌握演奏方法后,刘传信便开始在既成体系外追求更为高超的吹唱技巧,对唢呐艺术进行了不断地拓展。现在,在保证经典曲目不变质的基础上,刘家森也为唢呐班添置了诸如电子琴、爵士鼓、萨克斯之类的现代乐器,让原生态的唢呐演奏与当代元素相融合,进一步丰富表演内容。
新时期,刘家唢呐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1996年8月,辽宁省文化厅领导到沙包镇视察时,刘家森与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刘传信同台献艺,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同年9月,刘家唢呐又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中央、省、市电视台先后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06年,刘家唢呐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临困境的现状:
就想守住原则
像不少生长在乡村,依赖于红白喜事生存的民间传统艺术一样,渐渐失去生息环境的刘家班也面临着困境。
现在,刘家森靠自家果园、玉米和猪仔的收益维持家用和唢呐班的日常经费。由于农村移风易俗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刘家班活儿越来越少,“有时候除去路费和伙食费,我还要自己往里贴钱。”
过去,普兰店鼓乐——唢呐的传承是在自家族中进行的,传男不传女,师承关系相当严密。但为了传承,刘家森不得不突破了先前框架,不仅传授给自家女性,还在村里广收学徒教基本的唢呐演奏方法。“我希望能使更多的人喜欢唢呐艺术,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长久地保存下去。”
可是,微薄的收入还是无法让年轻人爱上唢呐。两个月前,刘家森的两个徒弟就出门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渐渐对唢呐艺术都不感兴趣了,甚至在学艺后也就走了。”但刘家森不能走,他觉得人不能光顾着赚钱,几百年的手艺如果遗失了,就是对不起老祖宗。
“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作为普兰店唢呐的传人,我不能败了300年的传承。”刘家森说这是原则,他和“刘家班”就想守着传统表演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