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学一门乐器,你会选啥?钢琴、吉他、架子鼓...
恐怕没有人会选唢呐吧?
唢呐,一个能从出生吹到头七的乐器,作为白事上的王者,尽管它穿透力极强,但却常常能让听众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躺在床上听唢呐,不由得两腿伸直了。”
“听着听着,我把被子盖过了头。”
这个曾长期处在民乐鄙视链底端的乐器,近些年在年轻人的玩梗和追捧下,在刀光剑影的乐器江湖里,一跃成为百器之王。
01
乐器“流氓”与乐器之王
百般乐器虽各有千秋,但要论存在感,唢呐排第二,没有乐器敢抢第一。
俗话说得好: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仅仅在用途和场合上,唢呐就傲视一众中西乐器大拿。
更不要说,唢呐的声调之高,穿透力之强,只要一吹,就气场全开,只要一响,就耳聋全场。
一支唢呐就是一支军队,它可以压过一支交响乐团,也可以轻易在一众中西管弦乐团中鹤立鸡群,当唢呐的声音刺破耳膜,嗡得一下进入大脑,世间一切都将变得索然无味。
正因为它可以轻易抢了所有乐器的风头,所以在高雅的音乐圈,大家送了它一个乐器“流氓”的称号。
在电影《闪光少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可谓将它的“流氓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学生互不服气,于是相约大战一场,古筝、扬琴、二胡、小提琴等你来我往,一时间打得难舍难分,直到唢呐的突然出现,只一声就让对面震颤,紧接着一曲《百鸟朝凤》,直接将胜利带走。
在已经成为经典的国产影视剧中,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亦或是《黄飞鸿》系列,武打场面的配乐里,一定有唢呐的一席之地。 只要唢呐一响,那必然是到了最热血的场面,任你一个躺平的咸鱼,也必会在唢呐的尖鸣声中,一跃而起,来一套组合王八拳。
02
唢呐的落寞
不过,尽管唢呐有艳压群雄的能力,但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1700年后,却逐渐成了土和low的代名词,还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
唢呐在红白事上的江湖地位,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年轻群体开始抛弃传统婚礼,选择西式婚礼和音乐,唢呐在红事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唢呐从婚仪上绝迹,只在丧礼上出现,让很多人有了忌讳,“现在唢呐一响,人们就以为死人了。”自然愿意欣赏和学习的人也大大减少。
作为某地唢呐第五代传人的王瑞永,就已经找不到愿意学习唢呐的传人了。
在他看来,唢呐不仅用途窄,收入还低,白事上忙活一整天,才能赚个百十块钱,现在活路多了,都没人学了。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国内部分地区开始推行严厉的殡葬改革,要求取消吹鼓手,取消披麻戴孝,取消吃流水席,禁止鸣炮。
这让唢呐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又进一步被挤压。
此外,唢呐过于突出的音色,既是它的优势,也成了它的软肋,在人们心中它成了扰民的代名词。
以至于有人调侃说,学唢呐,最重要的不是技法和天赋,而是有一个扛揍的身体。
即使能克服以上重重困难,尝试学习唢呐的人,也在唢呐看似简单,但要求极高的演奏技巧下被劝退。
唢呐对体力、肺活量的要求都非常高,演奏者还要对嘴周肌肉群有极强的控制能力。
而且这个肌肉群力量会迅速消失,需要坚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一旦松懈几天,可能连5分钟的曲子都吹不下来。
寓意不好、扰民和难学,是压在唢呐身上的三座大山。
唢呐的落寞似乎是一种必然,当很多人都以为唢呐会和一些老古董一样最终走向消亡时,却没想到,它竟然意外火出了圈。
03
唢呐与年轻人的化学反应
唢呐开始破圈的重要标志是,2016年电影《百鸟朝凤》的上映,当年《百鸟朝凤》的制片人靠着一跪,跪出了大家对于这部电影和电影中讲述的唢呐的关注。
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开始发现,民乐里居然还有这么好听、能打的乐器。
于是各类和唢呐相关的鬼畜、混剪视频被他们盯上了。
《武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佟掌柜卧床不起,众人想让燕小六吹唢呐唤醒佟掌柜,只见七侠镇唢呐届达人,捕头燕小六一吹,旁边的人说哭就哭,说跳舞就跳舞。
之后在网友们的安排下,小六俨然成了唢呐界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各种中西世界名曲信手拈来,他们调侃这世界上就没有小六吹不了的曲子。
视频来源于网络
而在B站上,用唢呐演绎流行音乐,也是年轻人们的绝活,涌现出一批唢呐艺术家和爱好者。
b站UP主混元,就靠着吹唢呐,坐拥200多万粉丝。
他的装扮极具辨识度,一身黑色紧身衣包裹,外加一支唢呐和蓝色耳机,粉丝亲切地称其为“中东悍匪”。
而事实证明,没有什么音乐是唢呐安排不上的。
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在他的演绎下,纷纷多了一层“阴间滤镜”。
《菊次郎的夏天》,经唢呐一吹,立刻变成《菊次郎挺不过的夏天》;
一首甜甜的《恋爱循环》,也分分钟变成《死亡循环》;
就连节奏欢快的《欢乐斗地主》,也扛不住唢呐的“摧残”,秒变《欢乐斗地府》。
而且唢呐不再是小圈子里的自嗨,在几档大热的综艺节目里,唢呐更是因为无与伦比的张力和极强的穿透力,频频为表演注入灵魂。
《这!就是街舞3》里,两位舞者在以唢呐为主的音乐《囍》里,靠着一套情绪饱满的表演惊艳众人。
在《乐队的夏天》里,九连真人也凭唢呐助阵,一首《凡人歌》,制霸全场。
此外,民间唢呐团队的各种花式表演,也让很多人眼界大开。
他们发现,不仅没有唢呐吹不了的曲子,更没有唢呐艺术家们做不出来的动作。
这股在互联网上刮起来的唢呐旋风,似乎开始打破人们对唢呐过往老土、难听、不吉利的刻板印象。
在全新的演绎下,唢呐一样可以很潮、很流行,也一样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和其它西洋乐器一争高下。
04
写在最后
不过,相比于唢呐在网上大杀四方、独领风骚,在现实生活中,它们还是显得有点灰头土脸。
从音乐学院的招生简章来看,无论是中央音乐学院,还是地方上的武汉音乐学院,在唢呐专业上的招生都是个位数,相比其他乐器,少得有点可怜。
而且大家对于唢呐的关心,似乎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嗨上,真正愿意尝试的还是微乎其微。
年轻人更乐意去学吉他和架子鼓,因为它们够酷,能够吸引异性关注。
人们对于唢呐的偏见,或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但好在,一些人开始放下抵触心理,尝试去了解它。
当人们对于唢呐的了解越来越全面,更多的认识到它的好处和妙处时,这种偏见或许就会慢慢打破。
如果将来有一天,唢呐能够“咸鱼翻身”,你会学吹唢呐吗?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