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是乐音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同一幅图画用五颜六色展示其美丽和意境一样,一首音乐作品也要由各种音响色彩才能表达出它的音韵和内涵。不同的乐器之间存在着音色的差别,如笛、箫、打击乐、琵琶等,我们可以清楚地把它们的声音辨别出来。即使是同一种乐器,由于材料质地和制造工艺所赋予的"自然音色"也不尽相同。
对于以上音色的区分、鉴别这里不作深入讨论。笔者重点着眼于扬琴这一件乐器上如何演奏出优美动人的音色?
扬琴是击弦发音乐器,它的发音具有颗粒性、穿透力强、清脆明亮等声音特色,在充分发挥这些固有声音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音色形成的规律,挖掘其声音表现中所蕴藏的潜力,丰富其音色的表现力,是扬琴演奏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就将自己经过多年演奏实践对扬琴演奏音色问题的认识分几点阐述:
1. 必须掌握正确持琴竹及运竹的方法
扬琴是以琴竹为演奏工具的。正确的持竹方法为:将琴竹的四分之一处放在自然弯曲食指的第一关节线外一点上,大拇指自然弯曲,用指肚偏上一点有一定的压力在琴竹上,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无名指指肚侧面贴住琴竹柄,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中指、无名指贴住琴竹柄的位置可有靠里或靠外的变化,但琴竹柄一定要掌握在中指、无名指、小指内,整个手型呈半卷曲状。
正确的运竹方法要建立在身体放松协调、重力下沉的基础上,做到:持竹正确、运竹科学、技巧娴熟。所有一切方式的运力、传力,都集中到琴竹头上,最终依靠琴竹头与琴弦的弹击,演奏出各种音色变化。
弹奏者,特别是初学者,应该经常检查矫正持竹的弊病、缺陷,体会其操作细节,在正确持竹的基础上,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达到得心应手,娴熟自如。
在持竹、运竹过程中有四点应该细心体察、运用:a.手指、竹柄、竹头之之间的杠杆作用;b.琴竹的弹性作用;c.琴竹自身的重量和运动中的惯性作用;d.上述作用与控制力的结合。
持竹、运竹是扬琴弹奏艺术表现的基础,任何好的弹奏都是好的持竹、运竹的结果。
诚然,琴竹的选择与技术处理对弹奏效果和音色的产生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 必须掌握击弦的位置
扬琴的击弦点(被击点)从弦振动的物理现象来讲,选择在靠近琴码的位置,即有效弦长1/9处,发音最佳,演奏出的音色称为基本音色。因此处离支点较近,力的传递较快到共鸣板,所以发音响亮、清脆,可做常规击弦位置。但从扬琴音色要求来说,选择有效琴长的1/7、1/9或1/11处均可。一般地说击弦点离琴码越近,声音越显坚实、粗狂、敏锐、生硬,若击弦点选在有效弦长的1/7处,则此处离支点较远,同时削弱了高泛音的振动,音色圆润,杂音较小,但不够明亮,在特殊情况下可做弱奏使用。若再离琴码远一些则发出声音就虚飘单薄不坚实了。
击弦离琴码多少尺寸,可根据弦长的比例计算出来。一般地说,低音区的弦长,击点离码尺寸稍大;高音区的弦较短,击弦点离码尺寸稍小些。
3. 必须掌握琴竹触弦角度
根据实践证明:用琴竹头中间稍偏后一点的部位击弦,是最佳"琴竹点",因这点是琴竹头重量的集中点,用这个部位击弦所发出的声音坚实有力。琴竹点如过于靠前或靠后都会影响发音力度与音质。
琴竹头触及琴弦的角度与音色有密切关系,正确的角度应使琴竹头与击弦(几根弦构成的平面)平行,这样能使弦(3根或4根)充分均匀地受力,发出悠扬清脆的声音,如果琴竹头与琴弦存在一个角度或倾斜,下击时只能弹到一根或两根弦,声音就会轻飘无力,或出杂音。另外,击弦时琴竹头与琴弦落点前后是垂直的角度,不能大于或小于90度。
假如由于演奏音色的特殊需要,也可有意识地改变触弦角度。
4.必须掌握准确的琴竹幅度
运竹的幅度是在同一支点或加长力臂上而言的。腕部作为支点,与小臂作为支点或大臂作为支点,它们的幅度是有长短区别的,用不同支点演奏所发出的音是不同的。根据反作用力原理,琴竹随着自然弹力和惯性的顺势"回弹",其幅度是下竹的"返程路线"。这样发音比较自然、明亮、柔和。
运竹幅度的长短(琴竹头行程的大小)随发音需要而定。一般演奏有爆发力的强音时,运竹路程较大;演奏一系列活泼、欢快、流畅的音符时,琴竹头在琴面跳跃飞舞,运竹行程较短。
这里特别要说明:琴竹完成击弦,在"回弹"之后,它的变化行径就可能出现弧状或折线等许多情形。因为演奏第一个音回弹之后,琴竹头势必要寻找新的合理的位置,以便去弹击第二个音符的弦,所以在两音连接之间琴竹的轨迹及幅度就不可能有固定形态。琴竹运动幅度科学合理,有益于声音的变化。
5.必须掌握击弦速度
运竹的幅度加上击弦速度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音色效果。击弦速度(初速)的不同与音色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击弦速度快声音较刚,击弦速度慢则声音较柔。速度的控制恰当适度、配合巧妙、变化多端,才有可能产生或柔情似水、清秀细腻,或粗放朴实、气势磅礴等各种色彩的声音来。
扬琴弹奏中每个问题,都不是片面、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琴竹击弦力度大小和运竹速度有关;运竹中所产生的惯性与下竹力度有关;琴弦受力状况和下竹行程中速度变化或行程大小有关,等等。速度是复杂多变的。假如为寻求音色效果,琴竹在用力状态下击弦的行进中,待快要击中琴弦时(距弦大约1cm),速度撤力作弹性放松,余下的行程由向下击弹的惯性和琴竹本身的自然惯性来完成。这种用力状态,音色颗粒性较强。由于运竹行程中的力度和速度的多种变化,弹击到琴弦上那一刹那,琴弦所"感受"的力是多种多样的。
另外,我们可以肯定扬琴的运竹速度往往是一种复杂、微妙的"加速度"状态。不妨可以借助某些力学原理的分析,来推敲运竹中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对发音的作用。
6.必须合理掌握"发力点"即运力源
扬琴弹奏中各环节的动作,以及对力度速度等要求,都有赖于"发力点"的牵动。其发自部位是塑造声音形象的根基。如果没有"发力点"的启动,任何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法进行。
扬琴演奏的"发力点",来自演奏者身体的某一部位的有机组合,如:肩、臂、腕、指、腰部甚至臀部任何一处;或靠放松下垂自然重量,或关节运转、肌肉收缩运动产生的力。总之,"一处发起",全身配合。发力点的力通过其它部位的支撑、传递流通,协调有机地动作,落实到琴竹头上,让它来完成人们的意图。
发力点部位是由发音意图决定的。如轻盈活泼的音型,发力点宜在指、碗部,其它部位支撑、配合;坚实有力的音型往往发力点宜在臂的部位,其它部位支撑、配合;一个爆发力很强的音,其发力点要以腰部为主,其它部位支撑、配合。
这里不对人体结构及其生理现象作更多的分析,但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人体各关节的活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具有弹力的。可以想象,人体各关节僵硬、呆滞死板的用力,发出的声音是足以令人厌恶的。
在扬琴弹奏中,有三个弹性环节:a.来自人体的弹性作用,b.琴竹的弹性作用,c.琴弦所具有的弹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弹性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个弹性系统的作用和优势,使扬琴奏出的声音更富活力。
7.必须掌握左右手的协调配合
两手灵活全能,动作放松自然协调,控制力强反应敏锐,是净化音质、把握各种音色的必备条件。左右两手的力量,既能均衡统一,又能变化两手各自的不同控制力,有灵活性,是扬琴演奏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尤其一般人应加强左手的训练)。两手力度变化巧妙的配合会产生奇妙的色彩。
在演奏中左、右手运竹的力度每一瞬间都在变化、调节之中。由于扬琴各音区的弦长短不一、粗细不等、频率各异、张力有别,因而这些琴弦自身的弹力就不同。所以下竹的力度也要"因弦而异"。另外,四排码每一排码最佳击弦点与琴码的距离也不等同,如果从低音到高音演奏一个连续音阶或琶音,这时两手力度控制和击弦点的选择要进行适当的微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音音量均衡、音色统一协调。
8.必须运用合理的体态与呼吸
演奏者形体动态是扬琴弹奏内在施力的外部表现,是和整个弹奏融为一体的。因为他是良好发音的必然趋动,所以有增强控制力、促进音色形成、丰富乐感的推动作用。
扬琴弹奏和歌唱一样,既是人体有关部位的协调运动,又是情感的抒发,演奏者形体动作是弹奏中必然的组成部分。所以弹奏姿势正确、动态形象自如,与声音的正确形成不可分割。
只有对音乐及音乐作品融会贯通的理解,具有炉火纯青的娴熟弹奏技术,并形成全神贯注、全身投入的弹奏,才能有形体动作与整个演奏结合的最佳状态。弹奏中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或与传力、运力相脱节的多余举止都无益于对音质、音色的发挥及改善。
呼吸和弹奏也有很大关系,同样一个声音,弹下去是吸气,是屏气还是呼气,它的声音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情绪需要,有时要一口气屏住或呼出弹下,音色就会有根本不同的表现。弹奏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音韵和演奏的呼吸息息相关。
9.必须合理运用各种相关的技巧
应用扬琴的各种特殊弹奏技巧和特殊音型的特色展现扬琴音色的魅力。如扬琴的常用技法:拨弦、压揉、滑抹音、泛音……等,都会产生特有的音色及音响效果。
对有踏板的扬琴来说,某些音色的获得,则与踏板的应用有直接关系。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体会,熟练掌握。
10.必须建立正确的主观概念
在演奏者头脑意识中,建立起正确的主观想象,形成塑造完成艺术形象的期望,是全部艺术活动的出发点。没有这个预想的要求,弹奏将是盲目和无所适从的。换句话说,头脑的思维想象意识是弹奏活动的指南,如果头脑中树立不起各种概念、形象和动态标准,一片空虚,就无法指挥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追求了。所以说,塑造音乐形象,实际是演奏者头脑意识的体现。
因此必须要求演奏者要有鉴别音乐色彩、分辨音色优劣的能力;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树立起高标准的目标要求,通过演奏中的音色变化技巧达到展现音乐形象之目的。
弹奏者对声音色彩掌握程度,是艺术造诣深浅的一个标志。但是我们还应该承认:人们对音色的感觉往往是主观的。这里还必须提一提音色监听问题;人耳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对发声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的功能。对所发声音进行监听再将这个声音反馈送到大脑,随时调整发音动作,修正所发之音。音色监听中,带有较多的主观成份,不同的人可能对音色有不同的评价,同一个声音信号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可能不喜欢,因而造成对音色的褒贬不一。而音色这个声音要素在记谱法上又无法记录出来,那就只有靠演奏者的个人理解来展现作品的意趣神韵了。有时遇到同一首作品,不同人的演奏在音质、音色、风格等处理及表现上有所差异,是不足为奇的。
扬琴演奏中,"做"比"说"要困难许多。因为真正从弹奏中获得良好而理想的音色,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这只有在不断加强各项基本功练习,提高全面的音乐素质,并通过艺术实践,进一步认识扬琴的弹奏规律,才能把扬琴的音色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