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传情。这,就是我们平台今年所做的一切。我们通过古典音乐这条主线,用温暖和深厚的文字,把人类最灿烂的文明呈现给每一位朋友。
盘点2023,我们一共发了两千多篇推文和视频,其中60篇原创。这些原创文章中既有多篇热点文,也有上了主流传统媒体的美文,当然还有多不胜数的文章被其它自媒体明地、暗地转载引用(只要有利于古典音乐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始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
古典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通过文章介绍这些传统,有助于保留和传承古典音乐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详细而深入的介绍,这些文章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欣赏古典音乐,帮助大家发展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批判性思维,也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素养,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作品。
有些文章涉及音乐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拓展读者的知识面,促使大家从多个角度理解古典音乐,培养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一篇好的关于古典音乐的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信息,更是通过深入的挖掘和解释,激发读者对音乐的兴趣,促使乐迷深入思考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根据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指标,我们甄选出以下十篇佳作为2023年最受欢迎的推文。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年那些美好的阅读,重温那些曾经让你在某个晚上泪盈于睫、曾经卷缩在爱人怀里反复聆听的音乐。
01
程虹的「瓦尔登湖」,让我重回这处精神放逐之地
程虹教授的《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把自然文学的气息揉进甚具美学意义的文字里。她的两次瓦尔登湖之行,带给我们一些她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今年笔者到达瓦尔登湖之时,五月湖畔的风还很大,甚具寒意,梭罗是怎么度过那些寒风大雪之中湖畔小屋日子,那要翻他的书了。我当时的感受感慨万端,却无法言语,写下“此刻,迎着湖风,看着清澈荡漾的水波,我伫立不言。”
烟水生凉,风霜自挟,我们辗转于苍茫红尘,阅尽悲欢。生命坚强,生命又脆弱。日与夜交错而过,永恒的总是死亡。怜悯他人,实质也是痛惜人类自身——凡有气血,尽都如草。一生相伴,总有离别。生命只是忽然而已;正是死亡,让人懂得生命的意义。而瓦尔登湖教会我们简单朴素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迎接每一个晨曦。一个精神之湖,一定会给它的追随者以力量。
02
请不要拿艺术家当牲口
如果称“王羽佳回国演出”是今年古典音乐市场最重磅级活动,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甚至我们可以把这17天称为“王羽佳现象”。
一个钢琴家17天12场引发诸多现象的背后是艺术与资本在博弈。艺术与资本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复杂的话题。一方面,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的表达和追求,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是人类审美和情感的满足,是人类智慧和品味的提升。艺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规律,不应该被资本的利益所左右和控制。另一方面,艺术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消费,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产业。艺术需要资本的支持和推动,需要市场的认可和反馈,需要观众的需求和喜好,需要媒体的宣传和评价。艺术与资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然而,通过这次的“现象”,让我们思考艺术是不是最后都得给资本让路?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不是会被资本的单一性和利润性所取代?艺术的价值和规律是不是会被市场的供求和偏好所决定?艺术的品质和水准是不是会被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所左右?
03
被西方全面抵制的杰基耶夫来中国演出,我们应该欢迎吗?
“Pathétique”: IV. Finale: Adagio lamentoso,Valery Gergiev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3月20日中国古典音乐界最轰动的事件无疑是国家大剧院的售票系统被挤爆。俄罗斯指挥家瓦列里·杰基耶夫率领他的亲兵马林斯基管弦乐团于3月27、28、29连续三天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票开票甫始即告售罄,甚至连30号杰基耶夫与李拉&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会门票也卖完了,这一盛况在中国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已经很多年不见了。
这是自去年因俄乌冲突而受到西方全面抵制的杰基耶夫第一次率团出国演出。
04
告别伟大 | 爱默生弦乐四重奏的最后鞠躬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Op. 130 - I. Adagio ma non troppo - Allegro,Emerson String Quartet - Beethoven: The String Quartets
今年10月22日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又一次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他们像往常一样摆弄着音乐。他们的目光相遇,他们的头微微抬起,他们鞠躬。这是爱默生弦乐四重奏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传奇了47年的这一世界最优秀的弦乐四重奏组彻底解散。这场告别演出请回了前大提琴家和创始成员大卫·芬克尔作为第二大提琴手与四重奏组一起演奏舒伯特不朽的《C大调五重奏》以及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没有什么比用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他们的音乐谢幕来得更有意义了。
05
为什么巴赫这部作品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2023-2-3
I. [no tempo indication] (第一乐章 (快板)),Trevor Pinnock;European Brandenburg Ensemble - Bach: Six Concertos for The Margrave of Brandenburg
时间在衰老的戏剧杰作的上面罩了一片躲不过的黑暗,它的投影把最纯净的拉裴尔变成了伦勃朗;时间也给尘封的音乐杰作涂上永不褪色的巴洛克珍珠粉,它的光泽把理性的《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变成“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没有浪漫主义时期巨大的复古思潮,巴赫所创造的一部分奇迹就会湮没无闻。音乐才能是一把火炬,它把火传给那些快要熄灭的火炬,使天才重获光明。
06
傅敏在傅聪的音乐中去世 | 愿傅雷一家是一封永远写不完的家书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Op. 57: Andante,傅聪 - Am Abend
5月20日,傅雷次子傅敏先生在上海辞世,与其钢琴家的哥哥、两年前因新冠去世的傅聪一样,享年86岁。
作家叶永烈曾说,傅聪更多地像他的母亲朱梅馥,而傅敏则酷似父亲,甚至可以说是傅雷的“拷贝”。“没有著书立说,没有琴声震世,但是他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父兄。”
1979年,傅敏去英国进修,同时看望了在英国的傅聪。经过哥哥的同意后,傅敏四处奔走,搜集、整理家书成集,一本影响了无数人的《傅雷家书》出版。
1981年4月26日,傅敏在编辑《傅雷家书》的后记中写到:今年9月3日是爸爸妈妈饮恨去世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一生刚正不阿的爸爸和一生善良贤淑的妈妈,编录了这本家书集,寄托我们的哀思,并献给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07
那个时代少数真正伟大指挥家中的最后一位,他也是抑郁症患者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Andante moderato,Otto Klemperer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Op. 125 "Choral" & Incidental Music to Egmont, Op. 84
7月6日是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奥托·诺森·克伦佩勒(Otto Nossan Klemperer)逝世50周年。克伦佩勒被誉为“他那个时代少数真正伟大指挥家中的最后一位。”当我们回顾他非凡的职业生涯和对古典音乐世界的持久贡献时,今天我们需要隆重地纪念这位音乐巨人的一生和遗产。
克伦佩勒从年轻时起对音乐的热情就显而易见,并走上了一条影响管弦乐指挥之路的道路。克伦佩勒的旅程使他在著名的管弦乐团中担任有影响力的职位,使他成为该领域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克伦佩勒的指挥风格的特点是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对作曲家意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真实性的坚定承诺。他的诠释以其力量、情感深度和宏伟感而闻名,令人真正难忘。无论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还是莫扎特的交响曲,克伦佩勒都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展现出每部作品的精髓,吸引观众和音乐家。
在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克伦佩勒曾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和克罗尔歌剧院的音乐总监。然而,正是他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的指挥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在他的指挥下,这些乐团达到了新的卓越高度,以其独特的声音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声誉。
克伦佩勒的影响力超出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他是当代作曲家作品的倡导者,向观众介绍马勒、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开创性作品。克伦佩勒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推广新音乐,帮助塑造了他那个时代的音乐格局,并在世界各地管弦乐团的曲目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然而,克伦佩勒的旅程并非没有挑战。作为德国纳粹政权崛起期间的犹太艺术家,他面临迫害并最终被迫逃离该国。尽管经历了艰辛,克伦佩勒仍坚持不懈,他对音乐坚定不移的热情继续激励着所有有幸与他共事的人。
08
米兰·昆德拉去世 | 熟稔古典音乐的“轻”与“重”
2023-7-12
The Holy Virgin Of Frydek (Grave) From "On The Overgrown Path", Set 1,Anonymous classical Composers;Leoš Janáček -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
7月22日,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
很多人知道昆德拉,是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或者类似下面这样经典的句子: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世界不过是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当然,除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昆德拉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看一看,念一念,听一听的。在他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他的其它小说《生活在别处》、《玩笑》、《笑忘录》、《不朽》等也都同样经典。
09
从绝望到死亡 | 肖斯塔科维奇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2023-8-9
No. 5, Largo,Pavel Haas Quartet - 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s Nos. 2, 7 & 8
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常被认为是他一生风雨飘荡下难以名状的内心独白。而第八部Op. 110是他最为个人积郁和情感深刻的作品之一。这部弦乐四重奏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内心体验,还具有政治和历史背景的象征意义。
1960年7月12至14日,肖斯塔科维奇仅用三天时间创作了这部《C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鲍罗丁弦乐四重奏/1984)10
是谁抹去了你的泪水
为什么我们今天更需要勃拉姆斯这样的音乐
“你们现在也有忧愁,但我现在要见到你们,你们的心就会布满欢乐,这欢乐再也没有人能够夺去(约翰福音)。你们看我,我也曾劳碌愁苦,而最终却获得了安慰(德训篇51:35)。我会安慰你们,就如母亲安慰她的孩子(以赛亚书)。世上没有永久存在的城市,然而我们仍在寻找这将要到来的城市。”
7月20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了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如今你有哀伤
Otto Klemperer;Philharmonia Orchestra;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nach Worten der heiligen Schrift, Op. 45
我将给你安慰一个毫不通融的时代如今笼罩着世界。造就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已经成为时代牺牲品的我们。
博尔赫斯同名小说《德意志安魂曲》
在这部勃拉姆斯称为人道主义悲伤和安慰的手稿上写着:“愿哀掉者得蒙祝福”。这是写给生者的安魂曲。
这个撕裂和充满戾气的现世,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部灵魂的安魂曲,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需要精神的慰藉。《德意志安魂曲》是一部宗教性质的合唱作品,具有安抚和抚慰心灵的力量。在忙碌和焦虑的生活中,欣赏这样的音乐可以带来宁静和心灵的平静。
这也是一部团结和共鸣的音乐,这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悼念。谁能拒绝抚慰呢?在那个略显空旷的殿堂之上,有我们逝去的亲人犹豫、留恋的脚步与目光。在当今世界,各种社会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可能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可能有助于促进共鸣和团结,让人们在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中联结。
当然,这也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巨作。《德意志安魂曲》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代表了19世纪德国音乐的巅峰。在当今世界,尊重和传承文化遗产变得愈发重要,这样的经典作品有助于让人们感知和欣赏过去的艺术成就。
同样,《德意志安魂曲》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音乐启发。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有助于提供音乐启发和创作的灵感。对于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聆听这样的经典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德意志安魂曲》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音乐、情感和历史背景。无论何时,欣赏和珍视经典的音乐作品都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意义。
关于这部作品的正确译名有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应该叫“德语安魂曲”,但很多人坚持认为,应当翻译成“一部德意志安魂曲”。按照如今通行的德语标题,这个译名是最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