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依然常犯“以为大家早就知道”的错误,把一些并非常识的内容略过不讲;但实际上,有些东西对于学琴时间不久的学生、家长而言,还是需要唠叨唠叨的。
就比如今天要谈的,琴课笔记应该怎么作,我发现很多孩子、家长就不太清楚:他们可能很认真,努力尝试记录课上的重要内容,但不得要领;笔记也密密麻麻写了不少,课后却发现它无法指导练琴。退一步说,甚至可能对于有些琴童家庭而言,“上琴课竟需要作笔记”,这也未必是个常识。
所以,本着“你不能默认大家知道”的宗旨,今天话痨一番,说说我对于琴课笔记的看法;对于成熟的琴童家庭而言,这些话没必要听,但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自己作琴课笔记的方法,我渴望能借鉴、学习。
一、谁来记?
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
三种情况我都见过,也都有道理:学生本人来记,印象最深刻;老师来记,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教学意图;家长来记,最节省课堂时间。
我个人倾向第三种,家长来记。
老师来记,未必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和“标注体系”,他们的圆圈、方块、五角星,各有含义;老师在谱子上帮孩子写写画画半天,事后发现这些标注起不到提醒孩子的作用,甚至让孩子反而糊涂。而且这也会占用教学时间。
孩子来记,耗时太长,破坏课堂的连贯性,且可能出现诸多意外情况:踢了琴、掉了弓子、摔了笔、翻了谱台……用一位也做音乐教育的朋友的玩笑话说,“孩子嘛,都挺笨的”。
家长来记,好处有三。一是节省时间、不打断课堂,二是家长更清楚孩子的认识规律、知道怎样记孩子更能接受,三是通过记笔记,家长自己能清楚教学进度,回家可以更有效地监督、辅助。
至于“上琴课还需要家长陪同?”这样的问题,恕我懒于论证。尤其是对于年龄在10岁以下、学琴年限在0-3年的孩子,不建议在这个阶段、这个环节上锻炼其独立自主性。
二、记在哪?
我建议家长把孩子正在练的谱子,复印两份。孩子上课、练琴,用其中一份;家长作课堂笔记,用另一份。尽量不在原谱上作标记,保证原谱的干净整洁(如果买血贵的原版谱子多的,大概不用我提醒这事)。在此之外,要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
另外,复印的谱子,宜按照作品粘贴好。例如一首三页篇幅的协奏曲第一乐章,就粘贴成横着的三页;一首四页的练习曲,就粘成横着的四页。这样“结算”起来更清晰,学完一首曲子,就可以把一套复印件收起来(撕掉)。这样的仪式感,有助于缩短练琴的反馈周期,孩子会更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是拿着厚厚一大本谱子,仿佛一百年也练不完。
三、记什么?
我想课堂上主要有三类信息需要记录:
一是具体问题,指那些出现在演奏当中的具体小错、难点,例如回课曲目中的某个音错了、某一句一直不令人满意,老师建议调整的弓法、指法等,这些需要记在谱面上。记录方法可参考《谱面上该画点啥》一文,就不赘述了。
二是整体建议,指老师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改正意见。例如老师发现孩子第一把位音准不好,且问题主要出现在指间距问题,尤其是二指、三指之间的间距打开不够;又或者老师发现孩子从弓尖回弓时,出于对手臂远离身体的畏惧,想尽快缩回身边,导致前半弓推弓过快。这类问题不是具体发生在某首曲目的某行、某小节当中,而是在整个演奏过程中都存在,所以就不用记在谱子上了,而应当记在本子上,并在监督孩子练习时,时刻提醒这些要点。如果在一节课中,老师指出多处这样的要点,则家长应该问明优先级,擒贼先擒王。
三是练习标准,指老师对于下周练琴成果的期待。例如曲目A需要视奏前16小节,曲目B需要背谱演奏第4-6行,一弓八个音的音阶从80的速度开始练,再次回课时需达到100,等等。这些也应该明确记录,并记在本子上。
四、关于示范
有些老师会为孩子作示范演奏并录制视频,有些老师则不会。我属于前者。
我建议家长用手机录制示范视频,同时让孩子近距离专心观看。毕竟近距离的观察比回家盯着手机屏幕观看,学习效果要好得多;有没看明白的,也可以随时提问,甚至要求老师放慢、重复(何况有些孩子回家后根本也不会看录制的视频)。
如果老师课上给孩子留新谱子、布置了视奏任务,建议孩子回家不要第一时间看示范视频,而是先自行唱谱,摸索着演奏,在“无法挑出自己更多毛病”的时候,对照视频,自我批改。千万不要“先看答案再写作业”。
总有朋友笑我话痨、啰嗦,今天就写这么多。
近期事务繁忙,心绪纷乱,公众号有一个月没发新文章,很是对不起关心、支持我们的老朋友。
立一个小目标:七月底至少再发两篇干货文章,斗胆尝试探讨指法设计和弓法设计,欢迎各位真正的大师不吝赐教。我也会尽可能补上之前漏掉的几位大师的生日,把史塔克、富尼埃、斋藤秀雄、麦纳第等大师的生平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