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盒唢呐磁带,救活了一个唱片公司。
◆他认为“吸收融合国内外不同艺术的音乐元素,借助现代音乐表现形式,能使我们的民乐更加璀璨。”
◆他建议学生们多找机会深入各地采风。“多到民间才能吸收到更多丰富和发展民乐的艺术元素”。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本报实习生 李彩红
记者在山东歌舞剧院排练厅里见到王彬林时,他正和同事们为韩国丽水世博会的“山东活动周”演出排练节目。
王彬林是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被誉为“齐鲁唢呐王”。他的唢呐演奏情感表达奔放活泼,又长于生动细腻的情节刻画,给人“流动着的画面”一样的美感。
“他的一盒唢呐磁带
救活了一个唱片公司”
王彬林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但说起话来,平和而坚定,像他的唢呐演奏一样极富感染力,很容易就能把人吸引到他的叙述中。
王彬林出生于唢呐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喜欢唢呐。
6岁,王彬林开始学习唢呐和笙、笛子等民间乐器。1971年,12岁的王彬林进入当时的泰安地区山东梆子剧团,工作了近十年时间。“那时候主要演样板戏。后来,我们也尝试把样板戏移植成地方戏。”
1980年,王彬林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接受专业艺术教育。“那时还学习了长笛等西洋乐器,对于丰富唢呐的技法和表现力很有帮助。”
1982年,还是一名学生的王彬林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一举获得表演奖,崭露头角。
大学毕业后,正逢山东成立青年实验乐团,他加入乐团。1985年8月,调入山东歌舞剧院,一直工作至今。其间,他从没有离开过舞台。直到现在担任着剧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依然坚持登台演出。
王彬林说:“到剧团工作挺好的。那个时候,虽然从事艺术工作条件相当艰苦,可我还是感觉非常快乐,没烦恼。因为我从小喜欢唢呐,从心底里喜欢,没把它看成一个谋生的手段。”
出众的音乐天分、对唢呐由衷的热爱以及勤奋和努力,使王彬林很快声名鹊起。他演奏的《百鸟朝凤》、《打枣》等曲目,个性鲜明,情感饱满,生活情趣浓郁,受到热烈追捧。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应上海唱片公司、中国文彩声像出版总公司、中国和平音像出版社、山东齐鲁音像出版社邀请,出版了四盒个人唢呐演奏专辑。这些专辑畅销海内外,仅国内正版发行磁带超过50万盒。这个数目非常可观,以至于有人感慨:“王彬林的一盒唢呐磁带,救活了一个唱片公司。”
2009年,王彬林作为特邀嘉宾担任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半决赛、决赛的评委。当时,他也是唯一一位从地方乐团请来的专业评委。
“他的一曲唢呐打开了
山东民乐的南澳州市场”
近年来,王彬林一直随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在全国各地演出,并且多次到亚、欧、美、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访问。他的表演往往是“最有感染力、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节目之一。
澳大利亚南澳州是与山东缔结的友好城市。1997年2月,南澳州政府代表团来山东进行友好访问,南澳州阿得莱德交响乐团随代表团前来交流演出。在接待澳方的晚宴上,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为客人们举行了一场小型的伴宴演出,王彬林是参演的艺术家之一。
宴会进行期间,大家提议王彬林演奏一曲《百鸟朝凤》。“结果,我的唢呐声一响,南澳州交响乐团的艺术家都安静下来,认真倾听。随后,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餐具,走过来跟我热烈交流起来。”接下来,王彬林又演奏了一曲《打枣》,再次深深打动了澳州客人。
“一曲唢呐,打开了山东民乐的南澳州市场。”正是因为这次的演出,引起了南澳州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当年,南澳州即邀请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回访。
此后,山东民族乐团又多次到南澳州交流演出。去年9月,王彬林担任团长,率山东艺术团赴阿得莱德参加南澳州第五届澳亚文化节,作为庆祝两省州结好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那次演出也获得圆满成功。
这些交流活动,在进一步密切山东和南澳州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也成功拓展了山东民乐的海外市场。
2002年10月,山东民族乐团成功走进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王彬林登台,一曲《打枣》,欢快的节奏立刻感染了现场观众,演出中间,兴奋的观众不由自主鼓起掌来,气氛非常热烈。
有观众说:“王彬林的唢呐演奏,打破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终场鼓掌的惯例。”
王彬林说,观众听了热烈鼓掌,说明他们听懂了,也说明我们的民乐是非常优秀、受观众欢迎的。他认为,民乐应该更多地开展对外交流,不仅对传播普及有好处,对民乐的自身发展也有许多帮助。“吸收融合国内外不同艺术的音乐元素,借助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能使我们的民乐更加璀璨。”
“越深入民间越能吸收到
丰富民乐的艺术元素”
除了参加剧院的演出以外,如今,王彬林特别乐意花时间把自己的唢呐演奏技艺和经验传承给年轻人。
目前,他是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担任着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客座教授。
王彬林说:“从1999年至今,我已经带出了4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全国各地的专业艺术团体工作,也有的到高校任教,但基本都没离开唢呐。”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演出相结合,为学生参加演出创造机会,“民乐演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演出实践,更容易掌握民乐的演奏技巧、领悟民乐的独特意境。”
他建议学生们腿要勤,多找机会到各地采风。“民乐本来就来自于民间。多到民间采风,才能找到生活与艺术的契合点,吸收到更多丰富和发展民乐的艺术元素。”
王彬林喜欢读书,古今中外的书都有所涉猎,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唢呐演奏或者艺术类书籍。“多读书,知识丰富了,音乐表现的内涵也会随之丰富起来,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否则,只会干巴巴地使用技巧,也不过是一个演奏的技术工人,而成不了艺术家。”
王彬林主张学生要学好外语。“如果能够达到直接跟外国艺术家交流的水平再好不过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讲,直接交流和体验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获得更多更直接、更准确的信息。”
他感叹,越学,胆越小。“学得越多,越有敬畏感。知识积累得足够丰富,在艺术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分寸,才能有希望达到那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样,唢呐艺术才有更广阔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