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路上讯息提到 苏文宗老师12月在桃园,受邀演出翁自得老师作曲的<叹>,30年前,乙乙兄曾教过我「小河淌水」一曲,知道是翁老师编曲,看到网路有关翁老师的讯息,特地找了一下资料,将他写的一篇文章贴上来供大家欣赏参考. 网站还有许多有趣的文章,有空值得上网站看看.
我没见过翁老师, 但听乙乙兄多次提起,翁老师曾任学校国乐社指导老师.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中广国乐团团员,参加五灯奖时曾经以自己改编的「小河淌水」获得五灯奖乐器比赛项目首度五个灯,后来也受邀担任过五灯奖的评审,自述中提到曾在陈中申老师参加五灯奖时担任过评审,也是红极一时的海山国中国乐团的指导老师,华冈艺校国乐科吹管乐老师....,创作许多的箫曲,音乐资历相当完整.
重返感性的箫声乐界
作者: 翁自得 (创作完成日:2008年05月07日) http://wtt.tw/
http://wtt.tw/my_works/weng46-1.php
1965年,在当年的高雄市苓雅区天华夜市(现为四维四路与成功路交叉警察局前)首次听到卖箫人的现场箫声,甚为感动。存够零用钱,以新台币15买了一支最便宜的竹箫,当时不知道指法,请教卖箫人,卖箫人回说「你又没缴学费」,当年,家族认为学音乐是奢侈,我那来的钱缴学费,「你又没缴学费」这句话,激发了我后来以低学费甚至「倒贴」教学生的志业。
卖箫人要卖箫,就必须现场表演,来吸引爱箫人,我心想,你不教,我光明正大地「偷」学总可以吧,每天晚上我就看著他吹,边看边学指法,开始了我的箫声生涯。
就读高雄中学后,参加国乐社,1968年,当年国乐器独奏比赛,只限成人组,而且,不分乐器种类,必须演奏两种国乐器,我虚报年龄参加,以箫及筝获得决赛第三名(第一名是王正平),1970年获得决赛第二名(第一名是许轮乾),当年的评审孙培章是中广国乐团指挥,1969年邀我参加中广国乐团,从此进入了国乐界。
1972年01月27日,首次创作箫独奏、扬琴伴奏曲「榜徨」( http://wtt.tw/introd/images/hover.htm),并于同年03月28日在文艺协会首演,同年,另创作箫协奏曲「秋心」,并于同年11月10日在中广国乐团37週年音乐会首演(曲名被改为「黎明」)。1973年创作完成「紫金山上」,尝试用中西乐团伴奏,在李镇东推荐下,于陈秋盛指挥艺专音乐科管絃乐团极为草率地从头试练一次后,未曾演出。最后创作箫独奏、琵琶伴奏曲「文天祥」(年代待查),该曲主要特色在表现单支箫吹和声与对位及半音阶快板,但在中广国乐团首演(由当年学生林秋岑琵琶伴奏)时,发高烧约40度,临时取消和声与对位及半音阶快板的部分。
约1976年,因买不起好一点录音机,无法研析自己箫声的问题,看到友人音响公司一部录音座新台币4200元,适台视五灯奖节目举行箫独奏比赛,心想一度五关奖金5000元,扣税后就可以买录音座,就报名参加,第一关以自己改编的「小河淌水」获得五灯奖乐器比赛项目首度五个灯,第三关时更首度爆发五灯奖评审争执事件。
当时,我的箫已改良为九孔,不需按半孔,可吹高八度12个半音都有且大多在装饰音的「舒伯特小夜曲」(注:1971年练习时,以最差的录音机录下。 http://wtt.tw/introd/mp3/Schubert_serenade.mp3),就以该曲参加比赛,并请钢琴家孙晓钟(其女儿是知名大提琴家)钢琴伴奏,在排练时,有一位评审认为以传统乐器演奏西洋曲子,不伦不类,不能给分,另一位评审萧沪音(音乐家李中和教授的太太)则认为这是创新,应该给五个灯满分,两人各自坚持,甚至以退出评审要胁,由于当时是现场节目,製作单位担心开天窗,经过多次协调,才让我以四个灯过关。
约1977年,一位知名的日本尺八职业演奏家,与其经纪人应邀来台演出,向台视「跳跃音符」节目提出要求,希望能找一位台湾的吹箫人一起观摩演出,台视找上我,我问是否要先协商演奏那一首曲子,他回说不用,曲子由我决定,我再问何时将乐谱送给他,他竟然回说,他现场即时视谱演出即可,当时,我心想「怎如此高傲,非整你不可,不相信你五孔尺八能吹12个半音」,就决定用「舒伯特小夜曲」。
到了台视摄影棚,当我把谱子交给他的经纪人时,心想「看你怎麽吹」,当场,我看到他试著吹,并与经纪人一直在讨论,过约20分钟,台视音乐指导杨元丰过来跟我说「他说他不能吹,怎麽办?」,我回说「协商曲子,他说不用,要先给他谱子,他也说不用,我能怎麽办?」,摄影棚工作人员等著录影,导播庞宜安大声叫「再不录就要开天窗了」,在杨元丰多次拜託我设法解决后,我才想出「他能吹的乐句由他吹,其它由我吹」方式。
这起事件,让我真正体晤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人绝对不能骄傲。
约1975年至1978年间,曾听到一位史姓音乐家演讲,演讲主题是採撷原住民音乐,但他一开口就大骂国乐说「今天的国乐器都是外来的,应该把它放进博物馆,不能拿出来丢人现眼」,我当场调头就走,为了他这段话,我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每天泡在当时台北市南海路国立中央图书馆找善本书(古代手抄本)资料,写了一篇「箫笛之源考」( http://wtt.tw/our_works/wengtt/wtt_xiao-1.html),他的骂,也激发了我全力改良箫缺点的决心,并儘量以箫演奏西洋有半音阶的曲子,也因此,后来我教温金龙二胡时,都儘量使用各类西洋乐曲(印象中最后一首是「流浪者之歌」)。
由于,竹箫无法规格化,高八度音的指法因竹材而异,我曾以塑胶水管製作箫,虽然塑胶箫音准且音量大,但音色不好,后来,改用可伸缩木製箫( http://wtt.tw/introd/images/wtt_xiao.html)( http://wtt.tw/introd/images/wtt_patent.jpg),但因金属伸缩套管精密度不高而失败,而且,九孔箫仍缺两个半音,必须要外加一个按键,12个半音才齐全,但当年找不到有人能製作,总觉得12个半音不全,乐器的生命力受限,当年又无法专以国乐为生,遑论只是箫,遂退出感性的箫声乐界。
2005年9月,当年的学生温金龙突然邀我与其学生三代同台演出,虽然这次演出,让我暂时重拾感性的回忆,但12个半音不全的问题无法解决,重返的意愿仍低。
2007年12月,收到向北京订製的加一按键、可伸缩的乌木箫,经大幅整修及短期适应指法后,虽觉得仍不完美,但已接近我的理想,决定在兼顾目前法务、智慧财产权及电脑程式设计等理性工作原则下,重返感性的箫声乐界。
音乐著作:
http://wtt.tw/wtt_0.php?screen_width=1440&screen_height=900&affirm_1=
摘自台湾山城(王锦德)老师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