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贝多芬交响曲诠释能比肩富特文格勒?一直都是乐迷热烈讨论的话题!
然而这却是个无解之命题。
各花入各眼,关于这个命题的定论,它其实是掌握于你的个人品味当中!
不过在唱片史上,单论次数,众多指挥家都远远不及富特文格勒的贝交诠释,他的所有贝多芬交响曲录音版本就有60余份,在音乐会上演奏贝交更是不下百余次。
贝多芬交响曲是富特文格勒指挥艺术的核心,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尝试演绎贝多芬交响曲的无限可能。他的贝多芬交响曲,不管是现场录音还是录音室录音总能予人常听常新之感。整体基调大气,结构稳固,细节的把握得当,就好比以下这些贝交录音......
这些黑胶录音均使用原始母带重新在法国Studio Art & Son, Annecy以24-Bit/192kHz技术处理,在黑胶特有的模拟声的衬托下,韵味更浓,听感更佳。
富特文格勒&拜罗伊特节庆管弦乐团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拜罗伊特1951年版"贝九"被后世喻为“世纪的绝响”,此版演出的录音亦成为“贝九”历史录音中的又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版本,曾入选《留声机》百大唱片、日本名盘三百和《企鹅唱片指南》评鉴三星带花。
“贝九”的演出,是富特文格勒自早年以来的一件慎重大事,他总是将“贝九”的演出当做一场神圣的庆典,仅仅在特殊的场合才进行。其中一场就是在1951年7月29日这一天——拜罗伊特音乐节二战后重开的第一场纪念音乐会,富特文格勒就受邀指挥演出了“贝九”,当时由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罗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评论家们认为1951年版“贝九”,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当时单声道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
相比于大师战时录音的那种惊愕,且偏向于极端化的处理,此版明显显得要柔和许多,在第一乐章当中,富特文格勒的处理速度要比贝多芬总谱上标记的速度要慢;而他在第二乐章的处理特色在于:在木管与弦乐的并置中采用了速度和音效上拉宽的处理,此后,又强调了打击乐声部定音鼓的三连音节奏,这样做使得节奏感颇为突出,整个乐队的音响效果也极具个性化的呈现,带给乐迷一种别致的乐趣。
再听第三乐章,富特文格勒对弦乐的处理听上去则是比较恰当的,既遵循了总谱中每一个标记,又做到了让木管声部主旋律同时不被埋没;最后到极为著名的第四乐章,富特文格勒的处理富有光辉色彩,再现了“贝九”的气势磅礴、意境恢宏,使得听众们能够欣赏到贝多芬这位“乐圣”内心最丰富的情感表达。
富特文格勒&维也纳爱乐乐团
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1954年版《贝多芬第五号“命运”交响曲》是12版中的第10版,大师在生命最后一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于维也纳爱乐厅录制的录音室版本,也是他第三次进到录音室灌录这部乐曲,受所有乐迷公认为“贝五”最优秀的录音版本之一。
或许是因为这版是录音室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听力的原因(他曾因连续不断的肺炎导致听力衰退),在这其中富特文格勒运用了更宽广更缓慢的速度,一切细节都被其通过充分思索呈现且被无限放大。演绎则充满不安定,音乐主题一开始予人以恐惧之感,指挥家本人似乎已听到死神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他开始用音乐来审视自己坎坷的一生,这时的他颇有与作曲家此曲创作目的相吻合之味。
即便如此,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听见指挥家在生命末期所欲呈现的是回归传统风格却仍具备令人惊叹的强大能量,也进一步证明了他惊人的能力,对此首作品的理解可谓精辟且直达核心。
可以注意的是,这版录音中木管与定音鼓的表现是其他录音中所缺少的,木管就如同孤独的灵魂,定音鼓则像是死神的脚步,使整首乐曲带给听者无比震撼的听觉享受。
富特文格勒&维也纳爱乐乐团
贝多芬《第一&三号交响曲》
这张《贝多芬第1&3号交响曲》黑胶唱片将这些年代稍微久远的珍贵录音尽力复原。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能充分欣赏到富特文格勒收放自如、极富贵族气质的演绎,更能在其麾下,聆听到整体性更强、细节更到位的贝多芬交响曲。
在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他在速度的处理上灵活又自然,随着音乐的戏剧性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他也非常关注声音的平衡感与清晰感。因此,由他诠释的每一个声部的音乐都迸发着绚烂的光芒,并且很好的将抒情与雄壮的风格融汇在一起,重新缔造出更令人惊艳的音乐呈现。而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则没有任何瑕疵。
在此版本中,富特文格勒对这两部交响曲高度的结构把握力、真挚感人的力量、灵感和想象力的天赋,将他们伟大感人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