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记载,唢呐出现在明代,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县志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由于云南梁王叛乱,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叛,派兵30万人讨伐,一路路经清镇,来到清镇后建立了多处驿道、哨所,在军中随带的唢呐也流传到当地,当地民族觉得这个吹奏乐器发音高亢,很是喜爱,就用当地木料仿制,并学着吹奏,使之流传到至今。
白苗木唢呐,是居住在流长苗族乡苗族同胞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种乐器,苗语称为“勒呐”,属吹奏乐器,此乐器在清镇市地域具有鲜明的特征。木唢呐由哨子、哨筒(鸭气筒)、堵气盘、大管(大气)、小管(小气)、唢呐杆、碗口(喇叭口)7个部分组成。分别用木、竹子和麦秆制作而成,为空心圆锥体,其杆外形细长,喇叭口较大。原始制作工序都是由民间匠人制作,特别在制作杆管上,采用铁钎反复烙烫。在烙烫过程中,不仅要掌握铁钎的温度、还要把握用铁钎在杆管内均匀用力,使整个孔要圆要光滑,杆管做好通气孔要下大上小,技艺精湛的艺人一天也只能做好一只杆管。吹奏时吸气换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运用循环换气法。
白苗木唢呐吹奏传承只在族中传承,世代相传,由寨子里苗族男青年学习吹奏,只传男不传女。在流长苗族乡的十字村,木唢呐吹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婚娶的挂红移居、建房、祝寿、丧葬等习俗。木唢呐历来以传统技巧吹奏,传统曲牌见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联曲体系。有效保护木唢呐吹奏技艺,不仅可以挖掘、整理当地的民族音乐,更可为继承发展当地的民族音乐奠定坚实基础。木唢呐演奏粗扩豪放,为地方一绝,它不仅给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更可使人振奋精神,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