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盘豆腐,同样原料有人可能只会做炖豆腐,有人却能做出麻婆豆腐、炝豆腐等各式菜肴。
在民间,谁能吹出更多的唢呐曲子,谁就像是会做更多菜肴的厨师一样受人尊敬。
沈阳北部地区有一种唢呐吹奏技艺名叫“反堂调”,就是这种能用一块豆腐做出九道菜的绝活。它就像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回文诗一样,在一首基本曲子的基础上适当加减个别音符,反复回文,让人们听来仿佛有无数的新曲子从唢呐中吹奏出来,老百姓把这个绝活叫“倒扒皮”。
今年,沈阳市政府将之列为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日前,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沈忠锦向记者讲起了这门绝活的老故事。
学徒六年为反堂调
沈忠锦今年43岁,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是个地道的庄家院汉子。不过,在给记者拿出的照片中,这位庄稼汉却是走南闯北,还曾经随文化部赴匈牙利参加“第32届世界艺术节”。
无论走到哪里,照片上少不了的都是一支唢呐。说起反堂调这门唢呐的民间绝技,沈忠锦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已经过世的舅舅王霖。
王霖生于1922年,当年有个外号叫“王铁杆”,因为大家觉得他的唢呐吹得特别硬实,像唢呐杆是铁的一般。关于王霖当年给人家白干六年学得绝技的故事为很多人知道,因为他所学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反堂调。
反堂调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基本堂音向旋律反方向发展的手法。在传统反堂调发展手法中,每一个音的发展都是相对固定的。
就像大多数民间技艺一样,这种绝技是由谁发明谁发展的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无法找寻,但是在沈阳北部地区如果谁能吹反堂调,村里办红白喜事时都会对他高看一眼,多些酬劳。
建国前,这绝技在沈阳北部平罗堡一带仍旧有人掌握。当时十二岁的王霖特意拜在平罗堡开喇叭坊的马生师傅门下学习吹唢呐。因为关系到生存和饭碗,这绝技一般是不会外传的,王霖学习三年原本应该出徒了,但是反堂调这门绝技王霖还只是学个皮毛,并没有完全了解其中的诀窍。
于是,王霖一狠心又拜另一位开喇叭坊的张广升为师继续学习,张广升的师傅张殿一曾经是闻名沈阳的“喇叭王”。王霖在音乐上的灵性和这股子韧劲最终感动了师傅,终于把反堂调的秘密告诉了王霖。18岁时,王霖开起了自己的喇叭坊。
唢呐传授给八岁外甥
这样,王霖学徒六年,当他开始自己出去吹奏唢呐时,一个会吹很多喇叭调的年轻人在十里八村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年轻后生会反堂调,能吹出好多曲子,每次请他来演奏不免多给些赏钱和礼物。
建国以后,王霖因为唢呐的绝技先后调入原沈阳县地方戏剧团、阜新评剧团。当王霖后来回到沈阳老家道树子村时,外甥沈忠锦刚好8岁,闲来无事小忠锦和两个弟弟一起跟着舅舅吹起了唢呐。
舅舅王霖的想法是,咱们祖辈都是农民,除了种地外,应该有点一技之长,吹唢呐虽不能大富大贵,至少可以靠点小本事赚钱养家;而在年幼的沈忠锦心里,唢呐就是一个最好的伙伴,能够伴随他走过很多美好的时光。
几年以后,沈忠锦13岁时因为唢呐吹得棒进了当时新城子区“沈阳市新风评剧团”当学员,每个月有18元钱的收入,从此以后生活再也离不开唢呐。
但是对于反堂调,沈忠锦也只是有所耳闻,他所会的也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太多。有人向他打听什么“借字”等术语,反而发现这孩子会的还不及别人多。
晚年方透露绝技
在新风评剧团,沈忠锦干了三年,之后又被调到新风曲艺团。因为早已经从舅舅那里学得了很多唢呐技艺,所以名气也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反堂调,舅舅却只字不提。
直到上世纪末,舅舅才开始渐渐把反堂调的绝技告诉沈忠锦。老人家担心这门绝技外传,但是更担心会失传,才选中了这个外甥作为反堂调绝技的传人。
沈忠锦给记者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线装册子,里边是用毛笔书写的竖排文字符号,记者根本看不明白符号。沈忠锦说,这就是“工尺谱”,是舅舅从开始学习反堂调以后一点点记录下来的曲谱,到如今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所谓“工尺谱”,就是唢呐的乐谱,只有民间少数艺人能靠“工尺谱”演奏,一般会吹唢呐的人,需要照着由“工尺谱”翻译出的简谱来演奏唢呐。而反堂调则需要使用“工尺谱”,这样才能够在谱子上采用“借字”等手法回还反复出其他曲调。一般来讲,沈忠锦能够从百首基本唢呐曲调中变化出千首唢呐曲子。
在将这个绝活传给沈忠锦时,舅舅王霖千叮咛万嘱托,让他好好学习别让技艺失传,同时也告诫沈忠锦,要保护好这个秘密,轻易不能外传,一次只能教给一个人。
犹豫再三 公开传承
沈忠锦说,会了反堂调就像拥有了一个秘密武器一样。“有时候人家会请两个乐团一起吹奏,我们就会有比赛,叫‘对棚’,我会事前用反堂调准备很多首曲子,一直把对方吹下去为止。”
反堂调在辽宁鼓乐的运用中是惟一一种通过案头工作发展音乐旋律的传统音乐发展手法,每次演奏前,沈忠锦都要对照曲谱背下来,并仔细核对各个细节。
然而,秘密武器成了一个人的绝技并不利于这种技艺的发扬,去年开始和平区文化馆的相关人员开始不断与沈忠锦接触,希望他能够将这门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然而舅舅的最后嘱托言犹在耳,现实的情况是一旦绝技外传沈忠锦自己的生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犹豫着他开始没有同意。
“这都是不传的秘密,舅舅亲自留下的话说不让外传,我这一报不是告诉所有人嘛,以后我还怎么吃饭。”沈忠锦爽快地回忆着当时自己的想法。
不过在后来与和平区文化馆的老师以及工作人员的不断接触中,沈忠锦渐渐改变了想法:“做成资料、书、影碟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东北有这样的绝活,这才是最好的保护。”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这独门技艺公开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现在沈忠锦有一个自己的小乐团,有几名弟子,他已经逐渐在将反堂调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弟弟和孩子,这门东北的民间技艺正在逐渐露出动人的魅力。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的都是更加旷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