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在继承了传统的乐府音乐并容纳了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形成了隋唐九部乐、十部乐的宫廷燕乐。燕乐以娱乐、宴享为主,雅俗共存,所以一般只用于雅乐的竽在这时渐渐没落,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五代·周文矩《和乐图》局部图 大唐的诗人对笙乐青睐不已,笙在诗人的咏唱中依然流传。
唐·陶彩绘持笙女俑 笙又有“凤吹”的雅称,诗人听到凤吹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传自邻家的悦耳仙音,笙音带诗人穿过云霞,仿佛看到了芳草鲜美的千树缤纷……
清·改琦《吹笙侍女图》
唐·《唐人宫乐图》局部 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是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到了宋代,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竽彻底走向了消亡。宋代初年,有一段期间,只流行十七簧笙,和外设二管的义管笙;后来由于音乐上的要求,乐工根据实践经验及前朝形制,改制了十九簧笙。自此以后,十九簧笙得到普遍应用。 辽·宣化下八里墓 吹笙男子 唐宋的笙歌,多是繁华绮丽,宋以后,便是“明日重觅吹笙路”了。 元代所用的笙,在形制上和在种类上,都与宋代所用大体相同。后来元代宫廷出现了一件由西域传回的“兴隆笙”,这件外来物颇似手风琴,它有90个管子,还有两个风囊,演奏时需要一人鼓风囊,一人按音管,经常出现在宫廷庆典中,但随着元朝的灭亡,这件乐器也不知所踪了。明清两代,有两种不同的十七簧笙,一种十三簧笙,一种十簧笙,还有一种十四管簧笙,十九簧笙,已经不见。北京的智化寺至今保存着一件明十七簧笙,智化寺的乐僧从明代起,代代口口相传,保存了从明代以来相对完整的宫廷音乐和佛乐,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明·智化寺十七簧笙
故宫博物院馆藏笙 笙从春秋时的兴盛,战国时的辉煌,唐宋的笙歌宴筵走至明清的冷落,一路走了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