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人如其名”,不过是经验之谈,大概是不怎么准的。
但是,只要名字里带“德彪”两字的人,基本就是很“彪” ,比如这位“东北第一狠人”。
当然,你会反驳说,影视人物怎么算数呢?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德彪”,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业务上,都实实在在当得起一个“彪”字。
1.“德彪”是个天才
他出生在法国一个瓷器商人家庭,从小热爱音乐,但一不是世家,二没有个逼他成为音乐家的父亲。七岁才开始学习钢琴,服役过海军的父亲想他长大当个海员就行,可他硬是十一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Bourgault-Ducoudray、Eacute、Durand、Antoine-Fran、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等。
这些名字都不用记住,因为“德彪”才是那个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不对,要开创音乐史新时代的男人!
天才就是天才。“德彪”22岁就以康塔塔《浪子》( L'Enfant prodigue )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留学四年的资格。这意味着他在音乐领域正式登堂入室了,可以直眉瞪眼奔着当老艺术家去了。
然而,他从来就没有拿正眼瞧过这个奖。他曾在一封信里挖苦评审委员们是些不懂艺术的,拿着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作品的学院机器。他来留学,不过是一位音乐理论教授在看过他的一份作业后极力鼓动他参赛的。也就是说,对他来说罗马大奖算什么,哎,就是玩儿!
所以,去了意大利留学以后,“德彪”也觉得没滋没味。他说:“我敢肯定学院不会同意,但是没有办法!我太迷恋我的自由了,太喜欢我自己的想法了!”
“德彪”最终创作了四首曲子提交给学院,这些作品已经开始显现出属于他的独特风格,但评委指责这些音乐“古怪、难以理解、根本无法表演”。不过,他才不在乎,才三年就跑回法国去了。
“德彪”再怎么“彪”,也有让他欣赏的音乐家,当然那也得是和他一样天才的人,比如瓦格纳。
回到巴黎的“德彪”迷上了瓦格纳,不过,他还是认为模仿和发展瓦格纳的音乐是没有前途的,他说瓦格纳是“被误认为黎明的美丽夕阳。”说白了,他认为整个古典主义音乐都要走到头了。
2.彪悍的业务能力
他说要有新音乐,于是,就有了新音乐——印象主义。
说到这里,对音乐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了,这位狠人,就是西方一场有名的艺术革命硬仗的主打者——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要说德彪西的“彪”,还得继续看他的业务——音乐。虽然被称为印象主义,但德彪西本人并不认可这个叫法,不过,无论叫什么,他都实实在在给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听出印象主义的音乐与之前音乐的区别。它朦胧、梦幻、缥缈、有强烈色彩感。背后的原因,就是德彪西对音乐的彪悍改革。
和声上,他弱化传统和声的功能性:
他用平行和弦 (parallel chords)作曲,这对他之前的传统作曲家可是大忌,因为这样的话,声部独立性就差了,旋律清晰度就被掩盖了,即使今天的和声课,也是强调避免平行五八度和声的,可他就用了。
他还给和弦加音,9和弦,11和弦等前所未有的形式,他用了。
在传统方式中,属和弦后面应该回到主和弦,否则不够和谐。而德彪西压根不在意这些和声规则,他只在乎这个和弦的色彩感。
《夜曲》第一乐章,疯狂地用平行和声
他还深入地使用传统大小调以外的音阶。比如全音阶,和类似于中国民族调式的五声调式音阶。因为传统大小调音阶是围绕主音的,有强烈的中心感,而德彪西就是要打破它,要营造出他想要的朦胧感和色彩感。
前奏曲集第一本第二首,就是一个全音阶的作品
有人说德彪西的音乐很有东方异域色彩,他迷恋、崇拜东方文化。他会说你懂个锤子,格老子只是拿来作为工具,为的是表达我自己的音色色彩和个人幻想。
还有人张口就来,演奏德彪西的音乐要节奏自由松散。他说你自己看看我的谱子,那些朦胧、缥缈都是精心设计的,严格按照谱上节奏来才有效果,只有我作曲的自由,没有你演奏的自由,你个憨憨!
当然,彪悍如德彪西,压根懒得理睬这些。
3.彪悍的人生
除了业务上,德彪西的个人生活也足够彪悍。
15岁,他认识了莫蒂夫人,她不但亲自教德彪西弹琴,还全额资助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着钢琴家马蒙泰学习钢琴。
离开学院后,他又结识了梅克夫人(此处@柴可夫斯基)。梅克夫人在德彪西最黯淡的岁月,资助他的生活,并将他的作品推荐给老柴。
梅克夫人
陪伴梅克夫人的时候,德彪西认识了他第一个真正依恋的女人,瓦尼耶夫人,一位女高音。他创作了大概20多首曲子献给瓦尼耶夫人。
从意大利回来后,他认识了盖布瑞尔——勤奋的裁缝之女,盖布瑞尔对德彪西十分温顺,洗衣赚钱维持生计。1899年德彪西没有选择同甘共苦的盖布瑞尔,转而与他人成婚,盖布瑞尔开枪自杀。
德彪西抛弃了盖布瑞尔,和罗萨莉·泰克西埃(莉莉)结了婚,窈窕动人的莉莉是一位时髦的女装设计师,但是这并不能拴住他,在他们的婚姻维持了将近五年以后,德彪西另寻新欢,和有夫之妇艾玛·巴达私奔。
德彪西与罗萨莉·泰克西
艾玛·巴达是一位银行家的妻子,1901年成为德彪西的学生。在还未与莉莉谈及离婚的情况下,他带着艾玛夫人私奔到了泽西岛,然后写信给莉莉要求结束婚姻。3个月之后莉莉开枪自杀,幸运的是她活了下来,只是子弹永远留在了体内。
艾玛·巴达
以上只是对于德彪西生活的据实描述,毕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谁让人家是个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呢?真正的艺术家天生就该获得更多宽容。
德彪西的“彪”其实是他坚持审美理念、冲决传统网罗、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与魄力,或如他自己所言,“我太迷恋我的自由了,太喜欢我自己的想法了!”对于一个注定开创新时代的音乐家而言,仿佛是上天赋予他音乐天才,又赋予他一股坚持自我的彪劲,而整个西方音乐史,正是凭借这股劲,实现了革新。
不过, 说了这么多,
也难以描绘德彪西天才魅力之万一,
还是读一读他的文集,
通过他自己的音乐随笔、评论与访谈,
来亲自体会他的“彪”吧!
《印象审美:德彪西论音乐》
《印象审美》
(法)克洛德·德彪西著作
张裕禾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思
文章转自:广西师大出版社·我思